昨天,我收到了一位讀友的留言,他在《都是些什麼玩意?》一文中提到了大V @歐瑪omar 被言的消息。我上微博查看了一下,果然他被暫時言了。然而,對于這個消息,我并沒有到開心。一個“多次發表俗、侮辱言論且影響惡劣”的人,竟然可以在中文社平臺上積累一百多萬,這本就是非常荒謬的事。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到,令我到無語的不僅是這位大V的侮辱言論,還有那些令人無法容忍的留言。而且,這位大V的一些可能并不認為他有錯。在我發表了《都是些什麼玩意?》之后不久,我就收到了一些留言,有人聲稱已經對我的文章進行了投訴。對于這種投訴,我并沒有生氣,只是到悲哀。一些人正在逐漸失去人。什麼是失去人呢?那就是對暴力產生快,對殺到興,對生命失去尊重,對弱者落井下石。這些都是失去人的表現。同樣,對一個陷囹圄的人進行肆無忌憚的言語侮辱,也是失去人的表現。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87周年的紀念日。87年前,盡管魯迅先生在生前提出了簡易的喪事,但是,在他去世后,仍然有超過十萬人自發前來為他送葬,為他的棺槨披上“民族魂”三個字,這場送葬比國葬還要隆重。那時的人們為什麼如此悲傷?因為他們知道,從那時起,很難再有這樣一位兼察力、表達力和持久力的先生,他能以筆為劍,用犀利的文字刺激和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靈魂,鼓勵人們前行。據說,魯迅先生當年留學日本,本來是學醫的,他一心想要救助國人于病苦勞疾中。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部紀錄片,片中日本兵殺中國人,而圍觀的中國同胞卻一臉麻木,甚至有人好。這讓魯迅深刺激:這樣的國人,即便健康長命百歲,又能怎樣呢?正是因為這次見聞,魯迅決定放棄醫學,從事文學,以改造國民為己任。從那時起,魯迅先生以筆為劍,吶喊了一生。

然而,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竟然出現了類似的場景:一個外國人用下流污穢的語言侮辱一個有華人統的人,而在網絡上竟然有一群中國人在附和,甚至好。八十多年后,那些喜歡聽故事的閑人,那些“頸項都得很長”的圍觀者,甚至那些將饅頭當作“藥”的旁觀者……仍然沒有完全消失。我想,如果魯迅先生在泉下有知,看到這一幕,恐怕也會深孤獨和悲涼吧?

本來,我打算在魯迅先生逝世周年紀念日寫點文字,但是現在,我竟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或許,我們需要更多的魯迅先生,用他的筆墨為劍,喚醒那些沉睡的靈魂,讓人們重新找回人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