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信息炸的時代,養老服務的定位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在養老服務行業中,存在著一些定位誤區。本文將對這些誤區進行簡單梳理和總結,并提供改進方向供大家參考。

誤區一:定位活躍長者+高端市場

很多新進養老行業的機構都將目標客戶定位為活躍長者和高端市場。這可能是基于以下幾個因素:首先,從上講,投資者希打造一個健康、快樂、充滿希的養老社區,而不是死氣沉沉的護理機構;其次,從風險角度考慮,投資者認為自理老人服務風險較低,有利于快速進市場;最后,從經營角度來看,投資者認為市場規模足夠大,即使高端客戶占比較,也足夠覆蓋一定的客群。然而,一旦投實際運營后,這些“好藍圖”通常會被市場無擊垮。錯誤的定位會導致長期低住率、員工隊伍不穩定和嚴重虧損,最終迫使機構不得不轉型。客觀地說,養老行業目前還于發展初期,因此,機構養老的較為理的定位應該是失能失智+中高端市場,短期必須以住率和住速度為唯一指標。

誤區二:重件投、輕服務培養

“養老地產的本質是服務,而非地產”,這一說法目前非常流行。然而,實際上,很多企業在設計養老設施時,往往忘記了實踐自己的承諾。原因很簡單:“花錢買件比踏踏實實提供優質服務容易得多”,此外,“如果沒有實際參與過機構運營,又如何談得上提供優質服務呢?”因此,適老化家、專業康復護理設備、高端智能化養老系統等為高端專業機構的代名詞。然而,在實際運營中,這些件并不能帶來很高的增值,往往為被忘在角落里的肋。一張價值3萬元的護理床并不能換來高住率和客戶忠誠。

誤區三:重概念包裝、輕服務落地

我們不知不覺地將養老也變了一種“概念”,設計了很多花里胡哨的服務產品,如專家會診、健康監測、候鳥養老、藥膳保健、中醫養生等等。然而,這些所謂炫目的服務往往離了老人的真實需求。如果是免費的還好,一旦收費,你會發現那些為老人規劃的需求瞬間消失。任何行業都有其最核心的容,服務行業也不例外。就像海底撈的火鍋不好吃一樣,再好的服務也換不來功。只有抓住養老行業的本質,才能事半功倍,找到方向。做好20%的核心服務,就能吸引80%的客戶。

誤區四:重床位規模、輕區位選擇

很多機構在設立之初都追求床位規模,普通機構的床位數量通常在三四百張以上,養老地產更是龐大。然而,大規模的養老設施存在三個致命弱點:首先,初期固定本高,造經營力大,住率長期于較低水平;其次,無論件多豪華,大量老人聚集都會降低生活和服務品質,更談不上神養老;最后,這種大規模機構很難復制,未來發展空間有限。養老機構的規模效應應該現在區域連鎖規模,而非單規模。與重視床位規模相反,很多機構在項目選址時輕視區位選擇,片面認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就是老人愿意托老之所。然而,與其他行業一樣,養老機構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多業態的混合,依托較強的社會配套資源,并與整個社會融為一。老年人越老越不想離社會、離家庭、離子,這是中國式養老結。因此,選擇合適的區位非常重要。

誤區五:重醫療對接、輕基本照護

在政府的倡導下,“醫養結合”似乎為了養老行業的標簽。然而,養老服務機構作為介于家庭照料和醫療服務機構之間的中間環節,無論從客戶需求還是服務周期上來看,都有其準確的定位。實際上,“醫養結合”并不要求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服務,而是要充分、合理利用社會醫療資源。因此,機構選址非常重要,選擇郊區意味著無法利用有效的社會醫療資源,而建設一所三甲醫院并不代表醫養結合。與其將力用在一般機構難以解決的醫療資質和醫保審批上,不如將其用在如何提供日常養老服務上。醫療的重要不可忽視,但它并不是養老的核心。

誤區六:重“高端”人才、輕“專業”人才

從行業發展來看,養老的專業越來越凸顯。然而,由于國教育系中養老相關專業的滯后,目前的養老專業更偏向于有實際運營管理經驗的公司和個人。特別是2010年以后朝著市場化運作的養老從業者更有含金量,但也更為稀缺。由于稀缺,很多金融、投資、地產、醫療、酒店等行業的從業者為養老公司的主要人力來源,不惜高薪聘用,但效果往往不佳。建議新進養老行業的公司招聘一些有實際機構運營經驗的從業者,而不是從其他行業或養老管理公司挖角。在目前的階段,與老人接的經驗非常重要。沒有這個基礎,所謂的營銷和運營只能是空談。

誤區七:盲目參照國外經驗,忽視本土化積累和其他新興行業

和其他新興行業一樣,很多養老公司傾向于照搬的歐、日韓、臺灣、香港養老模式。然而,養老不僅涉及市場環境,還包括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等因素。每個國家在索中逐步積累并總結出適合本國特點的養老解決方式。目前,進養老市場的外國企業,無論是國、歐洲、日本還是臺灣等,都面臨和國機構同樣的經營困境,有些甚至長期低住率。相比之下,一些本土機構通過多年的運營積累,逐步發展有規模的連鎖養老網絡。當然,國外養老的發展歷程和新穎的服務理念值得我們吸收和借鑒,但最關鍵的運營服務還是需要我們自己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