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預付式消費在我們的生活中愈發普遍。消費者為了特定的商品或服務預先向經營者付一定的費用,從經營者獲取預存卡或會員卡,從而按次或按期商品或服務的相應優惠。然而,這種消費模式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一旦商家經營不善停業跑路,或者服務或產品質量達不到承諾效果,消費者往往會陷“辦卡容易退卡難”的窘境中,進而引發消費糾紛。

案例一:指定“TONY”不見了

在“雙十一”期間,小被“咔咔”發店的低價驗總監級發型設計活所吸引。在接了該店總監級理發師阿偉的發型設計服務后,小決定辦理會員卡并充值3000元。然而,第三次前往預約阿偉理發時,阿偉告知要到另一家門店“靚靚”理發店找他。小要求退款,卻遭到拒絕。小發現,“靚靚”理發店和“咔咔”理發店分屬不同公司,但兩店客服和理發師混用,財務存在混同的況。最終,法院判決“咔咔”理發店退還小的充值款項。

案例二:充值返現無期

小倩在“閃閃”容館參加店慶活,充值金額四千余元。然而,容館未兌現返現承諾。小倩多次催問,但一直沒有返現。最終,小倩將“閃閃”容院和老板一起訴至法院,要求退款。法院判決“閃閃”容館退還小倩的充值款項。

案例三:底片數量不符

小珊在“”攝影機構購買了一套“全家福”套餐,銷售人員承諾套餐包含73張底片。然而,拍攝前一天,攝影師告知套餐只包含15張底片。小珊要求按照銷售單的服務容(73 張底片)進行賠償,但店員否認承諾,并稱銷售單上的“73”是筆誤。最終,在法院的調解下,小珊獲得部分退款。

這些案例反映了預付式消費中常見的問題和糾紛。消費者在進行預付式消費時應注意加強甄別,選擇正規商家,并要求對方以書面形式明確關鍵容,并保留好消費憑證。商家則應加強自律,依法規范經營行為,做好長期訂單管理和客戶跟進服務,共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預付式消費的風險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