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店開始設立“兒區”,表明該國民眾對兒的容忍度在不斷降低。這一現象的出現,與2012年一起兒撞倒熱湯燙傷他人的事件有很大的關系。2012年,韓國一則文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事起因是一個母親帶孩子在書店餐廳就餐,孩子去取水時,一位顧客突然將滾燙的大醬湯潑在了孩子臉上。這位母親非常憤怒,在網上發帖抱怨,引來眾多網友一邊倒地指責那位“潑湯”顧客。但是,監控視頻揭示了另一個真相,原來,這位母親的孩子在餐廳里跑,先是撞到一位端著湯的顧客。接著他又轉頭撞上另一位端湯的顧客,導致手中的湯潑出,燙傷了兩人。換句話說,這名母親通過網絡嚴重歪曲了事實。視頻中的真相曝后,網友們立即表達了對這個孩子和家長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家長應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不應讓他們在公共場所跑撞人。

這起事件為導火索,從2012年開始,韓國一些商店就開始設立“兒區”。到了2018年,宣布止兒的商店數量已經達到了250家。一項針對兼職生的調查顯示,高達75.9%的人贊設立“區”。可見,民眾對“熊孩子”的厭惡緒已經相當普遍。進2020年代后,這一趨勢不但沒有減退,反而愈演愈烈。據統計,到2023年,韓國止兒的商店數量已經達到了524家之多,并仍在不斷增加。

事實上,不僅商業場所出現“”的況,就連韓國的生育率也在持續下,已經跌破了1%的警戒線。2020年,韓國首都首爾的人口數首次跌破了1000萬大關,可見生育意愿的低落。現在問韓國年輕人愿不愿意生孩子,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韓國出現這種現象,與其社會環境變化有關,房價居高不下,生育和養孩子的各種本高得驚人,年輕人普遍工作繁忙,力和時間都捉襟見肘。在這種背景下,吵吵嚷嚷的孩子就了累贅,容易招來年人的反

但韓國并非個例,在我國,“熊孩子”和“熊家長”也漸熱門話題。尤其是一些公共場所,如高鐵、飛機、電影院,一旦遇到不守規矩的孩子,常常讓其他乘客深其擾。因此,類似“區”的呼聲在我國也有出現。對此,各方看法不一,有人認為父母應該對孩子承擔更多責任,而不是簡單地要求社會容忍孩子的行為。也有觀點認為,不應一刀切地止兒,而應設置專門的兒區域,與人區域分開,免得雙方打擾。

當然,單純通過令來解決問題是不可取的,今天止兒,明天或許就會有人提出老人的主張。資源有限是焦慮的源,但僅僅設立一些區無法真正緩解焦慮,最終還是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孩子正長過程中,所以更需要家長的耐心教導和引導,年人若能設地為孩子著想,也許就能避免孩子的錯誤,與之建立良好互。廣義地說,一個包容和諧的社會,需要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相互諒、相互支持。只有這樣,公共生活空間才能日益融洽,不同需求才能得到平衡兼顧。

韓國低生育率和“厭娃”緒引發了我們對社會現象的思考。我們應該認識到,這與社會環境變化、經濟力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有關。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從家庭教育到社會支持,都需要加強。只有建立一個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社會,才能真正緩解焦慮,促進人們的幸福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