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知何時開始,我們接到陌生電話時無法詢問對方份,也無法要求對方提供份證明。這本應是防范電信詐騙的正常反應,卻如今為陌生人侵害我們的工。我們不再能夠依靠銀行流水來判斷自己是否欠債,也不能僅憑自己的否認來證明沒有貸款。陌生人的一句話就能夠讓我們背負債務,即使沒有任何貸款記錄,他們也會堅稱我們欠他們錢。即使我們提供銀行流水作為證據,也無法證明自己沒有欠債。更讓人困的是,我們無法回撥接到的陌生電話,不論是手機還是座機號碼,要麼是空號或者忙音,有時甚至提示號碼未登錄網絡。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些陌生人到底是誰,他們憑什麼證明我們欠債,又是通過何種途徑獲取到我們的個人私。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催債過程中,我們頻繁要求他們提供份信息和欠款證據,卻遭到拒絕。

最令人擔憂的是,當網貸害者被侵害數年之后,這些加害者卻能夠借助互聯網仲裁、一些調解員或所謂的特約調解組織的手段,強制害者償還高利貸。他們甚至不在乎違法與否,就像陌生人一樣,在調解過程中害人償還不存在的貸款或高利貸。這不僅導致調解工作偏離公正的軌道,還使害者再次到傷害。而這些人甚至連自己的份都無法證明。最近,河南的徐先生頻繁接到自稱為“西安某法院特約調解組織”的電話。徐先生多次要求對方提供調解組織的名稱,卻遭到拒絕。他甚至打電話給涉及的法院查詢況,卻被告知對方是第三方調解機構,無法核實份。當徐先生再次質問法院工作人員調解組織名稱時,同樣遭到拒絕。徐先生認為,對方以法院特邀調解組織的份聯系他,他有權了解該特邀調解機構的基本信息,因為這關乎他的知權。當對方自信地告訴徐先生可以打電話給法院核實份時,還自稱張會。徐先生通過收到的短信中的網址驗證了這一點。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當查詢該網站的備案信息時,發現備案主是一家名為“共道網絡”的科技公司。給徐先生發短信的電信網碼號段屬于名為“軒宇兆坤”的北京公司,而該公司并未實繳注冊資金。徐先生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從這個所謂的“特邀調解組織”手查詢相關信息。然而,我們從“共道網絡”這家科技公司得知,其實該公司只是參與了三家互聯網法院的件設計,而非從事調解業務。那麼,我們的個人私信息被上傳到這樣一家沒有相關資質的公司網站上,是否有安全保障呢?通過這家公司網站聯系到我們的陌生人真的是法院特邀調解組織的人嗎?

此外,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一家公司是否可以任意將自己的員工標榜為調解員?是否可以將自己的網站冠以特邀調解組織的名義?按理說,調解員隸屬于司法部門,一般由司法局管理。調解員的主要職責是調解民間糾紛,化解矛盾,并平息糾紛的惡發展。調解員通常需要備法律常識,然而在與這位自稱為“張會”的調解員進行通時,徐先生多次要求對方提供證件證明自己的調解員份,卻遭到拒絕。請問,當作為中國公民的我們的個人私掌握在這樣一家公司的手中,他們如何保障我們的私安全?這樣的公司如何防止個人信息泄?這樣的公司如何證明他們員工的“調解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