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漢中市,一位五保戶老人前往銀行存了1萬元,卻被銀行工作人員以保險的形式購買了。老人要求退保,但卻被告知只能拿回6500元,損失了3500元。這位老人名桑大爺,今年60歲,年輕時家境貧寒,沒有結婚生子。因此,村里給他辦理了五保戶,每月可以領取幾百塊錢的補。然而,這點微薄的收本無法滿足桑大爺的日常開銷。因此,他選擇外出打工,并攢下了1萬元的積蓄。

對于桑大爺來說,1萬元是一筆不小的錢,為了保險起見,他決定將這筆錢存銀行。然而,一年后,桑大爺收到了銀行的續保通知,才意識到銀行工作人員利用他文化程度較低的況,將他的存款購買了保險。然而,桑大爺并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保險費用,只能請求銀行工作人員幫助他退保。然而,銀行卻堅稱購買保險時是桑大爺本人自愿簽字拒絕全額退保,并表示如果退保就要承擔3500元的損失。

桑大爺對此到非常困和委屈,他不明白銀行為什麼要這樣做。本來還想著把錢存進銀行能多點利息,如今卻要損失三分之一的收。這個數目比他一年領的五保戶補還要多。無奈之下,桑大爺請求自己的侄士幫忙理。桑士得知大爺被騙后,非常憤怒,直接向有關部門進行投訴。強調,桑大爺只有小學二年級的文化程度,對保險條款完全不能理解,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這一點才將存款購買了保險。

在政府部門介后,要求銀行退還桑大爺保險現金價值6500元,并承擔退保損失3500元,同時補償桑大爺一年的定期利息195元,合計10195元。這筆錢對別人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對桑大爺來說,卻是他老年生活的希。無兒無的他,只能依靠自己辛苦存下來的錢過上晚年。另外,這種不良行為到底是銀行工作人員個人的行為,還是銀行機構的行為?銀行到底還有沒有“行業良心”?類似誤導存款人購買保險的案例已經發生不止一次。盡管有關部門最終作出了公正的裁決,幫助桑大爺獲得了應有的利息和退款,但銀行這樣的欺詐行為,讓社會公眾不得不對銀行產生了防備心理,也支了社會的信任。銀行最終也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