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至26日,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其中9月22日的會議議程是“終結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疫大流行會議”。會上,聯合國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全球抗擊新冠疫功經驗表明,新冠病毒是可治療的,我們有能力挽救生命并控制病毒的影響。古特雷斯還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抗疫工與世界領導人更大的雄心結合起來,那麼我們有在今年結束這場大流行。長達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大流行終于有走到盡頭,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新冠疫帶來的“次生災害”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我們有責任避免“次生災害”對孩子的影響。

“次生災害”一詞最初起源于自然災害。許多自然災害,尤其是等級較高、強度較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后,往往會引發一系列其他災害,這種連鎖反應被稱為災害鏈。在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引發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例如,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地震(最大地震級別為9.0級)引發了海嘯,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進而導致福島縣城幾乎為一座死城。在這個例子中,地震是原生災害,海嘯和福島核電站泄則是次生災害。顯然,次生災害造的損失往往遠遠超過原生災害。如今,次生災害的范圍已經擴大,該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新冠肺炎大流行引發的次生災害,尤其是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沖擊,需要特別關注。

焦慮和抑郁緒是新冠肺炎疫大流行帶來的“次生災害”。自新冠疫發以來,孩子們的焦慮和抑郁緒一直在增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在2021年率領他的團隊與新華社合作對全國30多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心理調查。數據顯示,青年在焦慮、抑郁、緒失控等心理問題上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

首先是焦慮緒。焦慮是一種痛苦的驗,表現為擔心不安、煩躁不安。適度的焦慮對個人有一定好,因為焦慮可以促使個人適應社會并認同文化,推個人的長。然而,就像進食一樣,進食是必要的,但是過量進食會導致腹痛一樣,過度焦慮也會帶來健康問題,如高、潰瘍、神經厭食癥、哮等一系列疾病。新冠疫的流行不僅給孩子們帶來巨大的力,還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由于疫,學生被迫在宿舍或家里上網課,無法去圖書館,無法與教師和同學進行面對面的流。最痛苦的是,他們無法在運場上奔跑,無法盡揮灑汗水。

其次是抑郁緒。抑郁是一種消極的緒,表現為緒低落、悲傷,眼中的世界變得低沉和灰暗。通俗地說,就是覺生活沒有激,無法開心起來。彭凱平教授指出,在沒有疫的時候,孩子們知道活著需要學習、長、陪伴和郊游等等,而現在似乎什麼都做不了。疫使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對生命的意義下降較多。過度抑郁對有害。抑郁癥患者通常會到思維困難,腦力勞的效率明顯下降,覺頭腦混,喪失正常的邏輯思考能力。此外,抑郁還會影響大腦,導致頭暈、記憶力下降和睡眠障礙。權威數據顯示,97%的抑郁癥患者有思維困難,93%的患者有腦力勞效率下降,99%的患者有睡眠障礙。抑郁癥還可能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新冠疫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關注孩子們的“次生災害”。家長應該積極關注孩子的焦慮和抑郁緒,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學校和社會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為孩子們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幫助孩子們度過這段困難時期,保護他們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