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吃,白吃,你就是白吃,將來還不得嫁人?”一對姐弟倆又開始吵架了。這個弟弟似乎從哪里學來了這句話,每次跟姐姐鬧矛盾都要說出這句話,結果惹得姐姐氣得滿院子里追著打。姐姐已經是八九歲的大孩子了,也懂點兒事,不愿意聽弟弟這樣說自己,畢竟都是媽媽生的,憑什麼這樣說我?為了這句話,鄰家小姐弟倆在院子里鬧得不可開,媽媽不得不出來阻止弟弟,讓他不要再說這句話了。但是弟弟就是不聽,堅持說說了,閨是外人,長大后是要嫁人,還要給別人生兒育,孝敬別人的爸爸媽媽,所以就是在自己家里白吃了。姐姐氣得不行,媽媽也氣得不得了,拉著兒子就找婆婆算賬。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給孩子灌輸這些思想呢?小時候村里就有一對非常重男輕的父母,兒還特別小的時候就得幫忙看著弟弟。

記得那時候我還在村里上學,學校只是一破舊的房子,沒有院墻,只有矮矮的一截土坯墻。小孩的爸爸帶著和弟弟在學校的院子里玩,玩著玩著小男孩就從土坯墻上掉下去,也不過一米高的矮墻,孩子摔下去并沒傷,只是到害怕哇哇大哭。孩子的爸爸見不得兒子到一點點的疼痛,拎起兒就直接摔到矮墻下并朝孩子踢了一腳。當時在場的幾個大人都被驚呆了,任誰也不會想到他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來。矮墻再不高也差不多有一米了啊,那麼小的孩子被扔到哪里不怕摔著筋骨嗎?村里人趕上前抱起孩子,阻止他再打兒。可他說,一個丫頭片子遲早是要嫁人的,有什麼可心疼的,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現在,重男輕的現象已基本消失,甚至為了爸爸的小棉襖,含在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可謂是窮養兒子富養兒了。但是,真的就是這樣嗎?我曾經問過幾個跟我年齡相仿的父親,我說,你們沒有兒子只有兒,心里真的就沒有一點兒介嗎?其中一個當校長的朋友說:“我家兄弟三人,兩個哥哥都是兒子,就我一個兒。前兩天我家重新采墳,好不容易選中塊墓地,但呈梯形狀,如果我的孩子是個男孩,就還得再重新選,但我就一個兒啊,百年后埋了我兩口子底下就不再埋人了,所以這塊墓地剛剛好。”說完停了一下又說:“沒辦法啊,可我就生了一個兒,那也是我的尖尖寶啊,只是想想后沒人再延續我的香火有點兒憾,好在還有兩個哥哥,我家至是不會為絕戶的(后繼無人)。”

看來,人們潛意識里還是很重男輕的,家族的觀念仍然被人們放在第一位。我生我兒子時跟公公說:“要是生下姑娘怎麼辦?”公公說:“生男生不都是我的孫子麼?”可當我真的生下兒子后,公公端著碗飯就到鄰居家高興的說:“還是孫子好,將來撐門面延續香火的人是有了。”原來,公公還是希我生兒子的,如果是孫,他也高興,畢竟后繼有人了,但比起能夠撐門面延續香火的重任來說,到底心里還是有憾的。傳宗接代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這樣一則諺語:“子息不孤”,就是意味著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后代來延續脈。脈傳承不僅僅意味著一個人生命的延續,更意味著整個家族的延續。從古至今,子孫興盛都被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對于一個有著龐大家業的家族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只有子孫后代興盛了,家族事業才會綿綿不絕的延續下去,那麼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落在無數子孫的肩上。這里的“子孫”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兒子”和“孫子”的意思了,因為兒子和孫子才是自家人,兒和孫將來是要送人的,所以就有了重男輕的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和家庭結構的多樣化,重男輕的現象已經越來越見了,但骨子里的那份執著還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