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特別顧問、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王眾在2023年12月9日舉行的第八屆中日關系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重溫條約基本神,夯實新時代人民友好基礎》的演講。他指出,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指引下,近半個世紀以來,中日兩國在經貿、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展開了廣泛深流,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福祉,也為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形勢變得越來越復雜,中日關系也面臨著各種考驗。

近年來,中日兩國舊有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同時兩國民間層面的好度長期低迷也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今年的民調顯示,兩國之間的好度仍然于低位,并沒有好轉的跡象。有人甚至悲觀地說:“中日關系已經是政冷經冷心涼”。不僅中日關系不容樂觀,全球還剛剛經歷了疫、俄烏沖突和以沖突,地區危機的升級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安。人們普遍擔心世界正在進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

正值《人民中國》創刊70周年,70年前創刊詞中提出要為遠東和平做出貢獻。70年過去,中國和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實現了邦正常化,與韓國在上世紀90年代也建立了外關系。曾經在冷戰時期頻繁使用的“遠東”一詞已經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東亞”。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合作與對話已經為常態化,區域一化以及區域共同的形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這表明東亞地區的主意識不斷提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45年前所描繪的同心圓不斷擴大。

因此,在這個充滿波詭云譎的時代,避免發生冷戰以來最糟糕的事態,最好的選擇就是不僅要重溫中日友好條約的基本神,還要將這一神擴展為整個區域的共識,從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提取共同的價值觀,確立東亞地區的主意識,確保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

回顧45年來的中日關系史,有兩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除了流,民間流也在規模和深度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進新世紀以來,公共外興起,各種形式的民間流實現了常態化。第二,大眾文化等廣泛的文化流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幾十年來,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學、電影、漫等文化流使彼此更加了解,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然而,在中日關系史的研究中,我卻覺到對于民間往和文化流的關注不夠。我認為中日關系史的研究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增加研究維度,特別是在改善民意基礎,促進民心相通方面,和人文流的作用也非常值得研究和總結。文學、電影、音樂、戲劇、漫等大眾文化的互相滲流,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所起的作用也不應該被忽視。

人們常常批評新聞對中日關系的負面影響,但我們是否應該質疑這些民調數據的準確?它們是否真實地反映了“沉默的大多數”的聲音?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我們是否應該更加謹慎地對待各種消息,以避免加劇對立而不是促進和解?

在《人民中國》創刊70周年之際,我仔細研究了雜志的版面。作為國傳,這本雜志兼顧了新聞和文化報道。它通過報道文化活來彌補“心象風景”流的缺失。歷史上,《人民中國》的版面中大量占據了文學、電影、戲劇、、書法等文化報道或欄目。近年來,雜志在運用文化要素富版面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以吸引更多年輕的眾。

例如,從2014年開始,雜志舉辦了連續十年的“熊貓杯”征文大賽,邀請日本青年參與流項目,通過與中國青年面對面流,訪問中國普通人家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此外,《人民中國》還推出了“俳人筆下的節氣與花”專欄,贊了中日兩國共有的農耕文化以及與之相呼應的生活方式。在2020年的新冠疫期間,雜志通過俳句、漢俳、俳畫、和歌等要素裝點包裝箱,向日本送去口罩等防護品,現了來自中國的關懷和支持。

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中日關系的研究,特別是對民間往和文化流的關注。他認為中日關系史的研究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增加研究維度,包括和人文流在,這些都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因素。

總之,在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5周年之際,我們應該認真重溫條約的基本神,采取果斷行,錨定兩國年輕一代,加強相互理解的工作。只有這樣,中日關系的未來才能充滿希,兩國人民友好的基礎才能得到進一步夯實和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