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則關于杭州市關孤兒基金會尋找三十年前為孤兒捐款的心人士的報道在杭州新聞APP上迅速引起了10萬+的閱讀量,引發了眾多人的關注。今天,不當年捐過款的讀者來電、留言,與我們共同穿越三十年的“時隧道”,打撈那段珍貴的回憶。年過八旬,他常常熱衷于社會公益活。三十年前,當西子湖畔的春風吹拂,又有多人能想到,三十年后,春風溫暖依舊。“這麼多年過去了,沒想到你們還記得這麼清楚。”一看到這篇報道,現居北京、從事藝研究工作的林潔就打開了記憶的閥門。1993年,了杭州日報下午版的一名記者,恰逢下午版創刊號上推出的這組主題報道“杭城援孤大行”。作為這場援孤活的見證者,林潔也與許多同事一起,為孤兒獻上了自己的一份心。三十年如白駒過隙。當聽說這些泛黃的捐款本被保存得完好無損時,集,“這實屬不易。但更不容易的是,能把援助孤兒這場‘心事業’堅持三十年。這確實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看到這篇報道,我才想起來三十年前還有這麼一樁有意義的事。”昨天,記者來到一位名徐燕清的讀者家中。在捐款冊里,記者一眼就找到了他當年捐款的記錄。徐燕清向記者回憶,當他讀到《叔叔,我想讀書》的文章時,被孤兒丁豪的故事深深地打了。于是,他當天便前往報社,捐出了二十元。記者來到讀者徐燕清家中,聽他回憶自己的捐款故事。如今,徐燕清已年過八旬,依舊健碩,嗓音洪亮。這三十年間,他也常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在徐燕清眼里,杭州是一座“善城”,有很多人在不計回報地做好事、獻心。“生活在這樣一座有的城市,是一種幸運。”他慨地說。在杭州市關孤兒基金會的微信群里,也涌現了許多來自助者家屬謝的聲音。當年的小朋友已步而立之年,依然珍藏著那一張捐款證書時間奔流不息。那些越三十年的城市變遷,是許多人所經歷的流金歲月。而曾經不諳世事的80、90后們,也已從孩長為獨當一面的大人。“我是1993年7月9日出生的,我的父母為我向孤兒基金會捐了7元9角錢。這是一個簡單卻飽含深意的祝福。”在數以千計的捐助者中,姜泰茗是年紀最小的捐款者。捐款那時,他還是一個不懂事的百天嬰兒。現在他已步了而立之年,并在國外發展。記者輾轉找到姜泰茗的父親。老姜說,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一直教育他,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應該出援助之手。此后,即便走出校園、踏社會,孩子也經常參與慈善活。“于他而言,這是一份從過去到現在的的延續。”讓心代代相傳,姜泰茗的故事不是孤例。曾就讀于新華一小六年級的讀者樓可,看到報道后,從書柜中翻出了當年編號為0000046的慈善捐款證書,紙頁雖已發黃,但鋼筆寫就的字跡鮮明如初——捐款八元人民幣,特授予“心小朋友”稱號。如今,他的兒也讀小學六年級,也許是延續了助人為樂的家風,小姑娘從小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多次被評為“優秀兒志愿者”稱號。微炬,凝星河。一份份心穿越時空,照亮了持之以恒的援孤事業。西子聯合控集團董事長、杭州市關孤兒基金會創始會長王水福表示,在這場心長跑中,他有幸和關孤兒基金會共同長,也希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心企業、心人士加這個大家庭。親的讀者朋友,如果你曾經參與過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援孤大行,請致電0571-85054620,期待能與你在杭州市關孤兒基金會三十周年晚會上重遇,共同見證基金會這三十年來的就和發展。我們始終堅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那些以善意與關的最,會繼續照亮援孤事業下一個篤定前行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