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對醫保、社保類的問題非常關注,因為這些問題都關系著普通人生活質量的底層問題。最近,我關注到國家醫保局發布的一個最新數據,令人震驚。“截止到2022年底,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口高達13.45億人,占總人數的95.34%”。這意味著我國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全民覆蓋,這聽起來確實是個好消息,但其中卻藏著一個壞消息:“2022年參保人數比去年了1705萬人。”

到底發生了什麼況呢?大家都知道,醫保分為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職工醫保是強制繳納的,沒有退出一說,而且2022年職工醫保的參與人數是增加的。但問題是,居民醫保減了2517萬人。這樣一來,醫保總參與人數就減了1705萬人。有朋友要問了:為什麼參加居民醫保的人會減呢?

居民醫保其實就是以前的新農合。你想想,誰最不愿意購買醫保?大概有兩種人——第一種:有錢人,本不需要醫保,或者自費購買了保額更高的商業保險,但這種人在村鎮里肯定是極數的。大部分都是第二種:沒什麼錢,不想醫保,或者覺得醫保吃虧的低收。過去幾年,和整經濟因素影響,很多低收的收降低,預期收也在變差。而居民醫保的費用卻在不斷漲價。2003年新農合建立時,個人繳費標準僅為10元,剛開始確實便宜,算得上是惠農政策。但此后新農合的費用一路上漲,2023年達到380元,個人保費增長了37倍,年均增長19.78%,比很多理財產品的增長還要高!按這個趨勢,2024年的保費很可能要超過400元。

你要說幾百塊貴嗎?也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貴。但你要知道新農合的主要繳費人群還是農村,一個人繳費380元,那五口之家就要差不多兩千元左右,接近一個農戶的月收了。之前我看過一個節目,采訪農民們對新農合的看法,有些村干部認為,現在醫保保費比農業稅時期的“三提五統”還要高,村干部們自己都不想參加,普通村民們就更不想參加了。

另外還有一個方面也值得關注,就是醫保報銷比例的問題。現在的居民醫保,門診基本用不到,住院醫療一般有500元的起付線,三甲醫院的報銷額度大概在60%左右。但在很多地方存在一些限制,只能覆蓋部分醫療費用,或者對一些特定疾病或治療手段不予報銷。這會造什麼況?農民們生了小病報銷不了多錢,大病又不能報銷。有些人買了幾年醫保花了好幾千塊,卻一直沒用上,覺得吃虧,出去的錢都白白給別人花了,于是干脆就不了。

老鄉們的這種想法,我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對于本來收就不高的群,想說服他們一年花上幾百上千塊,從來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尤其是醫保這類看不見、不著的支出。但如果要我給個建議,我還是會勸勸老鄉們,有能力的話一定要盡量加醫保。

首先,大多數普通人都是沒什麼風險抵抗能力的低收。一旦得個什麼大病,你連最基本的保障都沒有,到時候只能去籌集錢。很多人把醫保看作是消費,既然平時沒用到,那就能省則省。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醫保不是消費,而是一種“預防型支出”。如果有醫保,生了大病去住院,大部分花費都是能報銷掉的。我之前就有個老家親戚,得了胃腫瘤花了20萬,新農合給報了14萬,自己最后只花了6萬左右。這報銷掉的14萬,能頂多年的醫保費?如果沒有醫保,想必家里的積蓄都要被“洗劫一空”了。

其次,很多人擔心隨著老齡化進程,醫保資金池不斷小,醫保的錢以后本不夠用。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現在我國的醫保是一邊收,一邊用,資金力很大,某些地方甚至是“假結余真虧空”。但這點大家可以擔心,但不要過分擔心,因為醫保是以國家信譽做托底的,一旦這個東西出現Bug或者不能兌現,會出很大問題的。我們國家的財政一直都在補醫保,去年,財政就給居民醫保補了6300多億。再說影響資金池的因素也比較復雜,比如這兩年社保費用減,是國家為了給企業減稅降費,保就業促經濟,等到將來經濟復蘇了,政府能收上更多稅,也可以反手再補醫保基金,所以其實不用太擔心資金池的問題。

最后,醫保本質上是一項社會福利,參與是很劃算的。居民醫保的保費雖然一直在上漲,但里面包含多重因素,比如價上漲,報銷比例也增加了,待遇確實是一直在提升的,報銷范圍也同樣有增大。而且更關鍵的是,居民醫保跟職工醫保共同一個醫保基金池子,居民醫保每年幾百塊,而職工醫保每個月要幾百塊,不管怎麼算、怎麼,居民醫保其實都是占便宜的。

當然,我并不是居民醫保的說客,來勸說所有人都參加。我只是想把居民醫保參與人數減的真實原因說出來,讓決策者看到后有機會去優化,比如合理化醫保的報銷比例、重建鄉親們對醫保的信任等等;也把醫保的好擺出來,讓個人在看清優劣之后更有選擇的空間。在所有這些事關重大的事上,我們一定要多聽多看,結合自況理分析做出決策,不要盲目跟風,也不要瞎做判斷,不然最后只能上演自我放棄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