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導致本市各區的宅基地閑置問題日益嚴重。為了保護農民宅基地的合法權益并規范管理,各涉農區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來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為優化土地資源利用和推鄉村振興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了進一步推閑置宅基地和住宅的有效利用,并為各區提供經驗借鑒,本市選取了18個閑置宅基地和住宅的村級典型案例。上海三農將開始刊載一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以葉榭鎮的幸福老人村為例,在滿足農村老人養老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利用閑置宅基地,創造了一個“不離家、不離土、不離鄉、不離親”的創新養老模式。幸福老人村將宅基地用于鄉村養老,并通過機構化運營和多元化公益助老,營造了新的鄉村場景和社群,激發了鄉村孝親文化的社會影響,喚醒了農村老人參與互的價值和活力,使他們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富了鄉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

幸福老人村將9戶人家的10幢閑置宅基地租賃下來,并注冊立了“上海松江葉榭社區堰涇長者照護之家”。這是上海首個由社會力量參與、通過閑置農村宅基地盤活并進行公益化運營的專業養老機構,為農村老人提供在家鄉養老的特模式。這個村級養老項目始于2015年,由蔣秋艷等三名發起人出資建立,引起了廣泛關注,為上海探索鄉村養老的典型案例。

在幸福老人村,10幢農房保留了原有的生態結構,并經過適老化改造,形了一個占地8400平方米的設施綜合,擁有多種專業養老服務功能。除了基本的老年活室、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設施外,幸福老人村還提供周邊村莊70周歲以上老人的免費早餐,每月舉辦一次生日會,以及定期舉辦各類黨建和公益活,為鄉村養老增加了更多的亮點。護工阿姨都是當地人,老人們在悉的環境中度過晚年,吸引了許多城市老人的羨慕,并有人決定遷居到這里。

幸福老人村不斷升級,創造了鄉村咖啡屋、共廚房、慢時蝸牛生活館等新場景,吸引了更多的資源和親子家庭來到鄉村,為養老生活帶來了富多彩的驗。今年10月,幸福老人村計劃舉辦一年一度的蝸牛文化節,為老人們策劃了一系列特。活中,堰涇村超過一半的老人走出家門,以堰涇村老人為主角的節目番上演,特吸引了超過500位老人的參與。越來越多的老人不再宅在家中,而是在鄉村的新驗中重新到生活的活力。

幸福老人村堅持積極對接各類公益資源,開發了一系列以“孝”為主題的鄉村公益養老創新項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志愿服務活。多年來,幸福老人村一直秉持著公益新風,為堰涇村的鄉村養老文化注了新的涵。在堰涇村,老人們為了鄉村建設的主角,他們參與新場景的打造,擔任志愿者,讓自己“有事可做”。例如在咖啡屋,79歲的吳妙蓮和72歲的楊明華練地作咖啡機,為咖啡志愿者。許多市民和游客慕名而來,給們的生活帶來了充實和快樂。還有許多60多歲的“小老人”主去照顧80多歲的“老老人”,為建設新鄉村的一員。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堰涇村,到了這個因養老而形的鄉村“社群”的活力。

通過創新利用閑置宅基地,幸福老人村從最初的49張床位發展為一個鄉村養老田園綜合。這不僅改善了農村老人的生活和神狀態,也為堰涇村的環境帶來了創意的改造。閑置的農村宅基地的有效利用最終激發了農村老人的力,并為鄉村文化注了新的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