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不來也無所謂。”軍鋒想著,寧愿不勉強自己。已經來過了,這就足夠了。小娥則心想,年輕的時候總是喜歡湊熱鬧。村里有紅白喜事,只要在家,只要和家人沒有矛盾,肯定會去。無論是紅事還是白事,都需要吹攰子(吹號亮)。有些人不太擅長,但管它是紅事還是白事,他們都會拿起嗩吶吹。一般來說,人們也不在乎究竟吹的是什麼。他們只是想請人來搭個棚,增加氣氛。小娥和其他子一起去,玩得很開心。時而跑出去,時而跑進來,非常瘋狂。再加上漂亮的外表和嗓音尖細,“呲溜呲溜”地拉著人們的心弦。笑起來像鴨子一樣,“嘎嘎嘎”的聲音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人還是陌生人,都會投來贊賞的目喜歡被人們注視的覺,無論走到哪里,人們的目都會追隨著。回想起那時候的自己,小娥的心變得有些沉重,腳步也變得越來越慢。最后,停在了路邊。夕的斜暉照在上,細長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此時,仿佛已經不再是一個普通的人。“媽媽,你快點走,我都快死了。”遠傳來高高的催促聲,“媽媽……”“好了,我來了。”聽到喊聲,小娥的心終于回到了自己上。一想到高高和豬可能還著,小娥就加快了腳步,追上了前面的高高。母子倆說著話,一起走回了家。“你看,真有本事。我剛看了,天啊!簡直就像神仙一樣。頭上的花,哎呀!太了。”劉猬子家出來后,川一直在夸小娥。芳麗撇著,川越夸越得意,還落在后頭瞪著川。“有本事,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春云也是由衷地佩服小娥,“別說了,芳麗不高興。”“我說的是心里話,我夸小娥和有什麼關系?奇怪!”川一時忘了,芳麗和小娥與劉猬子之間微妙的關系。只顧夸夸其談,不斷地說著。“你忘了?別再說了。”春云在耳邊小聲提醒著,“嗯!你看三牛家的玉米!”說著話的時候,聲音又提高了,“甕里的玉米已經幾乎收完了,長得真好。”川走到路邊,看著被夕映照的莊稼地,“胡桑和百記家的玉米也差不多了,今年可能吃不到了。”“是嗎,人還是要勤快。你看西峰家的,和三牛家的一樣。”春云彎下腰,拔起路邊石里的草,這種草既是豬的最,也是的最。“你們在這里說什麼呢?快點回家吧。”芳麗聽到川和春云在說,所以沒有給們好臉。川和春云裝作沒有聽見,繼續自顧自地說著,然后又扯到了川里。“川里的人都富裕,當初為什麼不嫁到川里去?”中午在劉猬子家幫忙的時候一切都還好,但現在芳麗突然變得不愿意看到們。“是啊,當初如果……”春云說,“我們當初……”“提到川里的人都不行了,怎麼了?有意見……”他們三個邊說邊走,小娥和高高已經回到了家,打開門,惠芬端著一個半大不小的搪瓷盆,飄飄跟在后面,一邊走一邊停,來到了院子里。“你們回來晚了,高高。”惠芬走上房階,坐在門檻上,不進屋,把盆遞給高高。“婆,這是什麼?”搪瓷盆上蓋著洗得泛白的蒸籠布,高高好奇地看著,“婆,你吃飯了嗎?”“吃了,我也吃了。”飄飄說,“這是豆角燜面,婆端來讓你和媽吃。”小娥聽了,咬,鼻子有些發酸。此時,終于有時間心牛娃的事了。金玉傳話說牛娃需要錢。為了不讓娃他婆擔心,忍住沒有提起這件事。“媽,你吃不?”高高把搪瓷盆放在鍋上,打開櫥柜拿了碗。“吃了。”金銀花已經晾干,裝在蛇皮袋里,小娥打開柜子,拿出袋子,取了一些放在搪瓷盆里,倒上開水,端出來放在門檻上,“高高,給你婆拿個板子。”高高拿了個小板子遞給惠芬,惠芬接過坐了下來。豬把前蹄搭在豬圈邊上,用后支撐著碩的,不停地“哼哼”著。圈里的也“咕咕咕”地著。小娥非常,只顧著狼吞虎咽地吃面條。娃他婆做飯很好吃,不管是糊湯、面條、攪團還是蛤蟆魚,每一道都非常香。惠芬坐在那里,覺得小娥吃得很慢。如果惠芬不在這里,真希自己能把面條一口氣吃完。覺得自己和家人之間似乎沒有了親。修路的男人們有的已經回去吃飯,有的還想在天黑之前到地里轉轉。盡管木瓜還是彌漫著熱氣,但比中午時分涼快了許多。這個時候鋤豆子、拔草、施最為輕松。劉猬子家吃過飯的芳麗、春云和川走到了小娥家門口,看到路邊的石頭上坐著一群人,正在說笑得非常熱鬧。們也找了地方坐下,加了他們的談話。此時,遠在南縣城的志民、紅利、牛娃和其他工友正在食堂里打飯。食堂里有炒面、炒菜米飯,還有蒸饃鍋盔……雖然菜品齊全,但調味偏油,老的味道也有些重。志民、紅利和牛娃都沒有覺得飯菜不好,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離家在外,吃著食堂的飯菜。只要能填飽肚子,就不需要去外面吃飯。時間久了,省下來的錢也是一大筆收。在這些工友中,有一些人喜歡外面吃飯,花錢。像牛娃這樣喜歡逛夢紅樓的人也有幾個。夢紅樓的老板已經派人盯上了他,已經清了他的底細。他上班的工地、吃飯的食堂、住宿的宿舍,人家都已經了如指掌。十天之,如果他拿不出五千塊錢,人家就要把他的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