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聊天時,突然回憶起我小時候一個和藹可親的親戚,他對我非常好,好像是我姥姥的弟弟,我他舅爺。于是我問母親,舅爺現在怎麼樣了?我媽正在熨服,聽到這個問題并沒有停下手,而是贊賞地說:“你舅爺是個堅強的人,07年查出肺癌晚期,一點也沒有給子添麻煩,選擇了自殺。”我聽了十分震驚,覺得母親的語氣中出的是贊同,于是追問道:“你認為舅爺這樣做是正確的嗎?”我媽理所當然地說:“這樣好啊,都晚期了,治病也是白費,還會耗盡家庭的積蓄,不如不治療。”這不僅僅是我媽一個人的想法。在我從小生活的農村,我印象中,如果一個農村老人得了重病,還堅持治療的話,會被人嘲笑。他們會指責他“怕死,不為兒考慮”,會嘲笑他“也不知道有什麼好活頭”,還會同他的子“被老人拖累慘了,家都被掏空了”。相反,如果老人在得知病的第一時間選擇自殺,他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贊揚,他們會稱贊他:“堅強、樂觀、不給子添麻煩”,會在他的葬禮上回憶他“活得明白”。

我清楚地記得發生在我6歲那年的一件事。那年暑假,我和一個小表妹在家玩跳棋,家和的大伯家住在同一棟房子里,家在西邊,大伯家在東邊。兩個月前,的大伯在工地上摔下來,導致以下癱瘓,無法彈,工地賠償了十幾萬。那天,我和表妹一直在家玩,能聽到東邊屋子里大伯的哭聲,我們有些害怕,就沒有出去看。晚飯的時候,我們還在玩,突然我媽和的媽媽哭著沖進屋子,我媽抱住我,捂住我的眼睛,然后把我帶回家。后來才知道,原來大伯用兩個胳膊支撐著從東邊的屋子爬到廚房,用菜刀割了自己的脖子。

村里的人都稱贊大伯,說他沒有耽誤兒子的婚事,說他是個堅強的人,渾癱瘓了還能用兩個胳膊下炕。這個不給家人添麻煩的大伯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里為了村里人心中的楷模,他的自殺讓他變了英雄。我經常聽到有人說:“如果我得了絕癥,我也不會浪費錢去治療,我會像老馬(大伯)一樣,家里要刀有刀,要繩子有繩子,要農藥有農藥。”幸好,對,我說的是幸好,那些事都是20年前的事了。以前人們貧困,經濟匱乏,當一個人不能創造價值,還可能給家庭帶來負擔時,社會大環境會教育他去死,為年輕人和其他家人讓路。然而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社保,城市居民有社保,農村有新農合,可以報銷大部分醫療費用,雖然仍然有很多人無法負擔治療費用,不得不放棄生命,但況已經比20多年前好很多了。我相信這樣的事會越來越。你聽說過這樣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