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生存困境的殘酷現實

最近看到了一則令人心驚的新聞。在陜西,58歲的馬某因為覺得癱瘓在床的母親麻煩,竟然找了輛人力車,深夜將活埋了。59歲的老人就這樣在墓里被關了3天。雖然被救出來后老人的狀況有所好轉,但對于兒子喪盡天良的惡行,的反應卻不是心寒,而是諒:“他會被判重刑嗎?”甚至謊稱是自己爬進去墓,“不是兒子干的”。一句“弄得家里臭烘烘”,就導致兒子走上了弒母的絕路,這是何等的恐怖。兇手的冷漠和殘忍,與母的偉大形鮮明對比,讓人難以不到憤恨。但殺人兇手由法律理后,接下來呢?這個癱瘓在床的79歲老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這起“活埋案”讓人想起幾年前另一起駭人聽聞的殺母案。廣州的白某為了購置一套房子,需要大量資金。東拼西湊之后仍然湊不齊首付的他,最終盯上了母親。然而他盯上的不是母親的錢袋子,而是的命。白某主為母親購置了一份40萬元的意外傷害保險,正好能夠湊夠首付。2018年3月9日,他把電線纏繞到母親上,想用這種方式電死。被擊中的母親渾筋,里不停呼喊著“幺兒”,但已經紅了眼的兒子,卻起板凳狠狠砸向了……

數千年來,我們一直奉行“百善孝為先”,注重“養兒防老”。然而這些淋淋的案例卻提醒我們,現實面前,道德有時候是那麼脆弱不堪。一位浙大博士直言不諱:貧困農村老人沒收,簡直就是“負資產”。失去勞價值,又缺社會保障的農村老人,一旦上了“不孝子”,他們的下場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在另一個令人震驚的案例中,“養兒防老”似乎已為了一種笑話。重慶的一位老人生了7個子,生活無法自理,于是4個兒子約定流照顧。但從心深,他們本沒有人愿意照顧母親。他們又不愿意讓兒來照顧母親,因為那樣“很丟臉”。定好了一個月的流照顧時間,但時間一到,母親就被當做垃圾趕扔給下一個人。有一天到大兒子照看,但他提前鎖了大門,不讓母親進來,老人只好求助二兒子和三兒子,但因為還沒到自己,他們都沒理會門外母親的呼救。最終,已經85歲的老人在兒子家門口被活活凍死。看到這樣的案例,你還愿意相信“養兒防老”嗎?

一些農村地區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活子孫壽。如果家里的老人活得太久,還越活越神,那就是在活子孫的壽命。有些迷信的老人會和兒協議,活到一定年齡就去死,然后子孫們修個好墓。像瓦罐墳、寄死窯等,就是這些風俗的產。制造一個墓,不封口,每送一頓飯就填一塊磚,直至徹底封死。現在,雖然許多糟粕已經消失不見,但農村老人的境況依然令人心悸。既然無法面地活,索想辦法面地死。自殺了這些農村老人的歸宿之一,只要不拖累子

在安徽六安,50多歲的張氏夫婦因病雙雙院。3個月過后,不僅花了幾十年的積蓄,還欠下了20萬的外債。2018年11月29日,在支開兒子后,夫妻倆相互攙扶著去了不遠的淠河。事發3天后,兩人的出現在冰冷的河水中。眼前的一切讓兄弟倆瞬間崩潰,即使他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卻還是不忍接老兩口自殺的消息。小兒子哭著說:“他們選擇這條路,都是為了我們。”有調查顯示,在我國農村,每十萬老人就有至40位老人自殺。這些老人的自殺都是悄無聲息的,這在農村地區了無言的默契,自殺了“自然死亡”的一種。在湖北,69歲的老人林某換上干凈服,一邊給自己燒紙錢,一邊喝下農藥。紙錢燒了一半,老人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得知此事的村民不以為然:“我們這里就沒有老年人是正常死亡的。”“最靠得住的兒子,還得是“藥兒子”(喝農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極端嗎?極端;但真實嗎?又很真實。

曾經有一個新聞報道,一個外出打工的兒子為了看病危的父親請假回家。兩三天過去了,看著老人依然堅,兒子不住了:“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當天,老人“如愿”自殺。收拾完葬禮后,兒子按時回去打工,一天也沒多耽擱。這些老人生命的結局實在令人心酸,他們還要考慮子的名聲。尤其在得病之后,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了全子的孝順,老人們會主選擇放棄治療。因此,如果命中注定有場大病,他們更希是腦溢,可以一命嗚呼。要是攤上了什麼老年癡呆,或者什麼不治之癥,那就完了。癱在床上自己可憐,孩子們也跟著苦。個別農村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可怕而又無奈的算法:假如花3萬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農活收3000元,那治病就是劃算的;要是活個七八年,就也不太虧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幾年,就不值得去治,轉而尋死顯得劃算多了。由此造了要麼老人自殺的悲劇,要不就是老人被殺死的惡事件。

在過去這些年,有很多患重病的農村老人找到了輕松籌。在此之前,巨大的經濟力已經把他們上了絕路。他們已經吃過太多的苦,歲月彎了他們的軀,如今毫不吝嗇地命。而接他們越多,你越能到命運的殘酷。不難想象,如果沒有輕松籌,他們中又有多人會最終走上那條絕的不歸路。搜索關鍵詞“輕松籌+農村老人”時,會跳出超過95萬條結果。每一條,都帶著沉甸甸的生命之苦;每一條,又能包含柳暗花明的生之希。然而想解決農村地區的養老困境,只靠心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次“活埋案”之后,很多人都提到了一部電影《楢山節考》。小山村里,老人一旦上了70歲,就由兒子背著送進楢山,然后自生自滅。影片末尾,被扔在了大雪里的母親面平靜,還不忘提醒兒子:我沿路扔了許多豆子,你沿著豆子走,就不會迷路了。人輝在悲劇面前,發出耀眼的輝,熒幕前的觀眾也不淚如泉涌。然而我卻不起來。要知道,這是八十年代的片子,講述的是五十年代的故事。如今70年過去了,農村老人難道還只能自生自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