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大齡未婚男人越來越多,他們經濟條件并不好,父母也無法拿出20萬來給他們置辦婚事。而在村子里也有一些大齡剩,雖然數量很,但們卻一直被父母和親戚催婚催嫁。其中幾個被催得煩了,選擇逃到外地務工,而還有幾個沒有這個能力的,只能留在村子里繼續忍父母的嘮叨。
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父母雖然也四求人介紹對象給兒子,但在家里他們不會責怪兒子,更多的是心疼和同。然而,如果兒不結婚,特別是那些年齡超過28歲,還沒有找到對象的兒(在農村來說,28歲確實算是很大的年齡),父母就真的恨了。每當有人給兒介紹對象的時候,他們總是在責怪兒,不得兒趕嫁人,哪怕是隨便找個男人嫁,只要付出足夠的彩禮,無論男方條件如何都無所謂。在村子里,很多老人都認為兒就是負擔,留在家里就是浪費糧食。那些外出務工的,們已經出去工作好多年了,卻仍然沒有結婚。們平時也不回家看父母,已經習慣了外面自由自在的生活,可能打算一輩子獨自終老。
最近,我遇到了一位中學時的同學,剛從外地回到村里,我們在路上聊了幾句。還沒有結婚,也沒有對象。我到很尷尬,也很驚訝,因為在年時我曾對有好,雖然沒有主追求,但我們心照不宣。在中學時是個相貌出眾、文靜并且學習優秀的生,現在是一名師。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已經有了孩子上小學了,居然還未婚。在我看來,應該是那種不愁嫁的類型。據父母說,堅持不結婚的原因讓的母親都氣瘋了。在農村,過更多教育的思想觀念不同。自己肯定有不錯的收,甚至比男人更優秀,看不上村子里的男人,因為他們的思想本不在一個頻道上。而外面的男人也未必會看上,畢竟們的年齡都已經超過了35歲。因此,就這樣拖下去,們錯過了最佳的結婚年齡。的父母卻不死心,這次讓回家,是為了相親,據說給找了一個離異男士,所以當我在路上看到回來,我到非常驚訝。
另一方面,村子里的大齡剩男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去迎娶妻子。在五十年代,父母結婚時,他們兩人被子放在一起,單位給他們一間房,買點喜糖就算是結婚了。那時候并不注重形式,也不提倡浪費。到了八十年代結婚的時候,村里還不流行彩禮,結婚時連一分錢的彩禮都沒有。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誰引進了這個彩禮的風俗。現在在村子里結婚,彩禮基本上是10-20萬,至要10萬起步,好像了一種不文的規定,沒有這個數目,沒有家有兒會愿意嫁出去。這也是為什麼村子里的大齡剩男越來越多的原因。畢竟彩禮只是結婚的一部分,婚禮、房子、車子都是必不可的,每樣都需要花錢,男人的力真的很大,這也是父母同兒子不結婚的本原因。因為兒結婚可以得到10萬的彩禮,而兒子不僅要支付10萬的彩禮,還有其他各種結婚費用,一下子就超過了50萬。結不結婚是每個人的自由,只要想清楚,老了不后悔就可以。但是人在不同的階段,思想會發生變化,唯恐后悔時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父母總是希孩子早日結婚,家立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對于人來說,如果不想結婚,基本條件是要經濟獨立,思想獨立,不依靠任何人能夠獨立生活下去。當然,也有些父母對兒很好,如果父母自己有房子,也不愿意看到兒苦,但關鍵是父母自條件不好的時候,他們也無能為力。對于人來說,如果家庭條件不好,結婚比不結婚更好。我發現,現在沒有結過婚的人,即將邁婚姻的第一步時都會到恐懼。人結婚,從經濟上來說,是零本的,所以沒有必要害怕婚姻。大部分男結婚后,都是聽妻子的。而對于大齡男人來說,確實很難,他們被幾座大山得不過氣來,社會力、結婚力,父母一轉眼就都變老了,他們需要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