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震后,一些人通過拍攝農村的老舊房屋來嘲諷國家的扶貧工作,質疑為何農村依然存在大量土坯墻的房屋。然而,這些土坯墻房屋多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爺爺輩們興建。隨著城市化加速和人口流,農村已為老人們的寂靜鄉,年輕人紛紛外出工作,父母輩亦隨孩子遷往城市。因此,農村重建的需求變得微乎其微,只需在回老家時有一個簡樸的居住場所即可。
在山東某農村,曾經達到120人的人口峰值,而如今,常住人口僅剩17人,大部分房屋空置。農村新建房屋被認為是不劃算的,既浪費金錢,又缺乏升值空間。相較之下,人們更傾向將資金用于城市房產、子教育,或自生活上。對于那些只看表面的人,他們或許難以理解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而那些明白卻故意裝糊涂的人,可能困于生活不如意、對國家政策不滿,或只是尋求一種發泄。
然而,理解農村土坯墻存在的現實選擇,或許能更客觀地看待這一現象。這背后反映了城鄉發展不平衡,人口外流,以及農村居民對于資源的理利用。農村土坯墻的存在并非單純的落后和貧困,而是城鄉差距所導致的現實選擇。因此,我們應該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態度,看待農村土坯墻這一現象。#甘肅地震村# #甘肅災群眾# #淳樸的甘肅人# #甘肅大地震后# #甘肅真實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