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近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以《建好的衛生公廁為何一鎖了之?》為題,報道了一些地區農村公廁因管護不力而無法使用的問題。公廁雖小,卻是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反映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然而,關停公廁的原因卻被歸結到“缺乏管護資金”和“村民如廁衛生習慣不好”,這種托詞實際上是一種懶政的表現。

有人認為,基層工作繁重,經費張,公廁管理問題不應該被指責。但也有人指出,農村公廁不應該只是建好了就不管了,這樣就變了擺設,違背了國衛生運的原則。事實上,在國衛生運的指導文件中明確指出,需要配套建設公共衛生廁所,并加強管理維護。廁所衛生與除四害、疾病防治切相關,也是提升地區健康水平的關鍵。

據住建部《2020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和《2020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公廁總量已達到26.1547萬座。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干凈整潔的廁所在改善群眾生活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了保障農村公廁的建設和管理,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需要推廣以工代賑等方式,組織員村民自覺參與公共廁所的建設和管理。

理解基層工作繁重、資金張的況是可以理解的,但廁所管理能夠視出地方治理能力。在一些地方,村集會鼓勵村民對廁所及周邊衛生進行清理,并通過頒發榮譽證書等方式獎勵村民的行為。在經濟富裕的地區,還會聘請專人對廁所及村落衛生進行定期養護。這些措施不僅改善了村風,還提升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因此,公廁建管工作,上級資金保障只是一方面,發揮群眾參與治理積極才是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就“廁所革命”作出了重要指示,強調了要發揚釘釘子神,采取有針對的舉措,一件接著一件抓,抓一件一件,積小勝為大勝。修建公廁本就是促進群眾養良好衛生習慣的一種方式。一個干凈整潔的廁環境,可以為一個固定的宣傳陣地,通過宣傳標語等手段,可以極大改善群眾的衛生習慣。以公廁為抓手,通過不斷潛移默化的宣傳和黨員模范帶,能夠幫助群眾改掉陋習。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埋怨群眾習慣不好,將問題一味地推給群眾,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幾十年來,國家花費了大量的力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廁所開始,但現在卻推責任將公廁關停,這只會讓人懷疑部分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方面還需要“補課”。俗話說,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一座鄉村衛生公廁不僅是方便群眾生活的措施,更是村級文明程度的現。對于廁所管理,村集應該依據相關文件,采取多種方式,以神獎勵等多種形式激發群眾參與,形廁所管理人人參與、全員上陣的氛圍。建設部門也應該因地制宜,嚴格把關選址和管護工作,通過實責任,確保公廁正常運轉。執法部門則需要加強關注,嚴格執紀執法,對于類似只建不管的行為進行嚴肅查。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促進好的措施在基層能夠得到有效管理和正常運行。

作為生活的重要組部分,公廁雖小,卻能反映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管理水平。因此,管理公廁需要加強監管,鼓勵創新,讓廁所管理點“沉重”,更好地為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