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志愿服務時長可花錢購買的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在這個“萬皆可卷”的時代,連志愿服務都能“卷”出新花樣。社會對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視不斷增加,快速積累志愿服務時長了備關注的話題。然而,調查發現,一些組織開始打起了“邊球”,念起了志愿服務時長的“歪經”。他們將志愿服務時長當商品來買賣,并明碼標價。有些組織打出了“298元一個項目,可積累8小時志愿服務時長”等廣告,有些甚至曬出作累計時長的截圖來標榜自己的真實和可信度。然而,仔細觀察這些以“志愿”為名的項目,發現有些是收費的研學活,只要“玩”一下就能獲得數小時的志愿服務時長;有些則只需要購買“助農包”“公益包”,足不出戶就能獲取服務時長。這樣的況并非孤例。就在不久前,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務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協會通報了多起志愿服務違規案例。記者對這些案例進行梳理后發現,其中關于志愿服務時長弄虛作假的況占大多數。種種報道和案例表明,買賣志愿服務時長已經為一種蔽而普遍的現象,以不正當方式獲取志愿服務時長的組織和個人也不在數。

志愿服務是指不以獲得報酬為目的,自愿奉獻時間和智力、力、技能等,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公益行為。“志愿”二字強調的是遵循自愿、平等、誠信的原則。真正參與其中,志愿者可以在點滴服務中增強對社會及他人的責任,培養高尚的道德。然而,當公益活了赤的金錢易,無疑是對志愿神的,影響了志愿服務的形象,對整個志愿服務環境造了破壞,甚至涉嫌違法違規。

為什麼志愿服務時長會淪為“生意經”?自然是因為有需求才有市場。以中學生為例,很多地方已將志愿服務納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中小學生的一項“要求”。由于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時間張,而且找到合適的志愿服務項目并不容易,因此一些家長和學生愿意花錢“走捷徑”。正是針對個別家長急于求和功利心態,一些商家發現了牟利的“商機”,將志愿服務時長變了“商品”。這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不僅中小學生有這個“剛需”,許多高校和單位也有類似的要求,志愿服務時長與升學、評獎、推優等息息相關。當志愿服務變一項任務,甚至變“負擔”,乃至異化“生意”,就已經偏離了本質,為虛假的形式主義。同時,買賣志愿服務時長的象也暴出志愿服務項目發布不規范、志愿平臺審核和管理不嚴的問題。

治理買賣志愿服務時長的象需要有針對的解決方法。有關部門可以廣泛征求意見,完善志愿服務的制度設計,建立更加多元靈活的志愿服務評價系,使志愿服務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讓“奉獻、友、互助、進步”的志愿神深人心。與此同時,針對志愿服務造假行為,也要加大查和打擊力度,及時堵塞,敦促各單位和平臺加強審核和管理。當然,廣大學生和家長也要杜絕僥幸心理,切莫為了一時的便利而犧牲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