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況,明明沒有注冊過某個賬戶,卻收到了驗證信息,還被稱為老用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種況背后究竟藏著什麼樣的信息泄問題呢?原來,這一切都源于“拉新”群發展黑灰產業鏈,中間商從中賺取差價的行為。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各種APP為了保證用戶數量,不斷地拉取新人注冊賬戶以獲得可持續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APP“拉新”業務應運而生。一些人建立微信“拉新”群,形了“末端-中間商-下線”的鏈條。每天易大量個人信息,用于注冊某些APP件的新用戶。注冊功后,上線以1個新用戶1.5元至9元不等的價格結算傭金,而這些“中間商”則按照1個新用戶注冊。在短短四個月時間里,他們就利用他人信息注冊了數千個賬戶,非法獲利達到了人民幣36858元。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將到相應罰。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節嚴重的,將被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或者單罰金;節特別嚴重的,將被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罰金。同時,單位犯罪的也將到罰金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也將按照法律規定罰。

檢察提醒大家,“大數據”時代讓我們到了便利生活和快捷資訊的同時,也讓公民的個人信息時刻面臨著被竊取、被泄的風險。公民的個人信息法律保護,不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鋌而走險,侵害了他人的私,也讓自己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大家務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切莫心存僥幸,以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