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至上,不得言行兩套

我有一個朋友,他創建了一個名為永雄集團的企業,在銀行債務催收行業中經營多年,取得了巨大的功。他的一個響亮口號是:“讓世界沒有挽不回的誠信。”我非常喜歡這個口號。傳統文化的熏陶,國人的整誠信水平令人擔憂,確實需要挽回。因為人們往往會偏向自利益,而忽略了真相。有一篇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提到我們國家的留學生在某國有30多萬人,而某國來我國留學的人只有300多人。雖然數據的準確有待考證,但有幾個事實似乎國人都了解。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畢業生大多去某國深造,我們的員子也更傾向于選擇某國留學,許多退休員也選擇某國作為養老地。這種傾斜到什麼程度了呢?上不停地抨擊某國,卻千方百計地往那里跑。我實在弄不明白這其中的邏輯。

還有一件讓我困的事是,為什麼人們不喜歡聽真話。一個人去世了,卻要說“登仙了”;一件事辦砸了,“付點學費”。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因為國人的天平總是傾向于福祿壽喜,追求功德圓滿。因此,有些人說盡好話,卻做盡壞事;也有些人當面稱兄道弟,背地里卻暗中謀害。國人的思維往往極度功利主義。功利主義的思維方式常常讓我們忽視了生命的本質,過于追求效益和結果。從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就為高考做準備;談的第一天,就為結婚做準備;參加工作的第一天,就為買房做準備。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人們就會說“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白白浪費了青春”,“工作了這麼多年有什麼用?”所有的行為都朝著預定的結果傾斜。人們過于現實,自然會到疲憊。我們最缺乏的就是理想和浪漫懷。在公眾場合,大家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但背地里卻會偏向對方。失衡的是道德和價值觀,還是一種莫名的慣?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擺出不同的姿態,展示不同的面孔,這是什麼事兒!

在我寫長篇小說《風起》時,刻意描繪了我們國人的言行是兩套系,甚至可以是三套或四套系。在公眾場合,大家都說面的話、客氣的話、虛假的話,夸大事實,掩飾真相。甚至還要用攝像鏡頭記錄下來,或者記在規定的會議記錄本上。明明是犯錯了,卻要編造一個“自然災害”的借口來搪塞。而真正能夠看出真相的那套言行系,只在極小范圍使用。戈爾喬夫曾經抨擊當時的社會說:“我們都在無恥地說別人的壞話,不要臉地說自己的好話,還不允許別人說真話。”這種說法源于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大多是糟粕,主流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如仕則優,忠君國等觀念。還有《增廣賢文》、《三字經》、《弟子規》等,無非是教導人們“克己復禮”,認為“在別人面前不說三分話,在未可全拋一片心”。按照這種邏輯,社會信任如何能夠建立起來呢?五四運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倡導新文化,崇尚誠信,旨在摒棄舊文化,建設新文化。新文化的出發點是誠信,而不是利益。憾的是,現今許多人仍在努力恢復舊文化,仿佛要倒退到1919年以前。這樣的傾斜必然導致倒退。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張效雄,他來自湖南湘長于國營汨羅江農場(現屬岳市屈原區)。他畢業于湘潭大學,是一位從記者出走上作家之路的作家。他曾任湖南日報社(集團)副總經理,高級編輯。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長篇小說《風起》和散文集《尋覓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