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發之際,西方果斷采取了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措施,并特別強調了對其能源進出口的限制。然而,制裁一年后的現實況與西方的預期大相徑庭,俄羅斯居然依然“活蹦跳”,使得制裁效果遠低于預期。

制裁的目的是削弱俄羅斯在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以此打擊莫斯科的經濟支柱。然而,制裁只是西方國家的決策,而并不代表全球的立場。一些國家并沒有到制裁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本土沒有能源但資金有限的國家。例如,國的能源價格是俄羅斯的四倍以上,一般國家無法負擔。此外,歐盟采取了遞減制裁的方式,逐步減能源進口量,因此制裁的效果相對降低。

在俄烏沖突中,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聽從西方的指令。從沖突初發時起,北約積極參與作戰,提供信息和軍事援助,算是“間接”參戰。然而,俄羅斯并未輕易倒下。首先,只有24個北約員國參與對俄制裁,其他國家并未加部甚至難以統一步調,更別說讓外界國家聽從其指揮。伊朗、印度等一些國家明智地避開了制裁,不愿因他人紛爭而自討苦吃。抵制戰爭和抵制能源是兩回事,聰明人不會為難自己。各國抵制俄羅斯能源、高價采購國能源,最終還是老百姓掏腰包。而且,國計劃擴大制裁范圍,包括對支持俄羅斯的第三方行為者進行制裁。這種做法可能被一些國家視為國的單邊主義和強權行為,加深世界的分歧,而非為實現和平發揮積極作用。

總結起來,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全面制裁,特別是對其能源進出口的限制,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制裁并非全球一致的政策,有一些國家選擇繞過制裁。此外,西方部存在分歧,一些盟友并未參與制裁,導致制裁措施的實際效果較差。而且,進一步擴大制裁范圍可能引發更多的國際矛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在沖突中并非沒有力。部分國家參與了制裁,雖然效果不如人意,但對俄羅斯仍然構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力。此外,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關切和譴責也在不斷升級。綜合而言,解決俄烏沖突需要更多的國際協調和談判,而單方面的制裁可能只是一種有限的手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才能真正實現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