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沖擊,我選擇回東北老家開啟考公考編之路,到現在,已有一年半了。這段時間,我發現了一個龐大的、缺關注的群——從農村去往縣城的陪讀媽媽。們像一片片輕飄飄的雪,被困在了漫長的冬季。旁人見到的是擺農活的清閑生活,難以窺見的是們獨自忍的乏味和圍著孩子、灶臺轉的狹小世界。

我漸漸發覺,農村父母更下一代能出人頭地,這種執念強大到讓其放棄悉的生活,帶上鍋碗瓢盆,奔赴縣城陪讀。我的家鄉,每個鄉鎮會建一所小學和中學以供周邊學生上學。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加上學生要搭校車通勤,很多家長干脆把孩子送去縣里讀書。去縣里讀書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寄宿在個人開的宿舍,一種是陪讀。很多家長選擇陪讀,因為個人宿舍管理的孩子多,不可能單單照顧一個人,而且每個孩子口味有差異。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陪讀媽媽是有事搭車去縣里的時候,客車行駛到隔壁村時,上來了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和一個年輕媽媽。他的媽媽和司機聊天,說在縣四小學給一年級的孩子陪讀。的腳邊放著園子里剛摘的菜,用一個大塑料袋裝著,看來是為了省下青菜錢。我不心中嘆,這麼小就開始租房子陪讀,一直到高中畢業,可足足有12年。司機說笑道,這麼多年租房子的錢都能在縣城買一套房了。年輕媽媽表示沒有辦法,就一個孩子,現在買房錢又不夠,只能這樣陪讀。

放棄農村的生活來到縣城,可稱為“偉大母親的犧牲”。來到縣城,首先意味著缺一個勞力。在農村,無非是春種秋收這些事。農忙時,可以播種、施、鋤地,種完自家地,還可以打工。雇于農業大戶,以種香瓜為例,扣大棚、播瓜種、移栽、授花、摘瓜都需人力。這些農活要求手快心細,雇者居多,一般按小時計工資,農村靠這些工作可以賺取收

來到縣城,不管農活做得如何好,都用不到。然而,家庭還要承擔媽媽和孩子的租房費用、生活起居費用、甚至補習費用。收來源了,支出卻多了。陪讀媽媽們多數都想找工作,而們又困于孩子和自技能。們要找的工作,一方面需要能兼顧孩子的一日三餐,甚至接送孩子,另一方面工資最好能和農村打零工賺的差不多。但這樣的工作基本沒有。一般孩子6點多上學,中午11點放學,下午6點放學,加上提前準備飯菜的時間,很難有工作滿足以上條件。

陪讀媽媽們會盡力尋找一些零工,比如手工球、黏假睫、分揀雪糕桿兒等。這些工作雖然收微薄,但們本著賺一點是一點的原則還是在干著。因為們覺得只待著不賺錢對不起丈夫,又焦慮陪讀拉低了家庭的收水平,自我認同低。

陪讀媽媽的生活枯燥而單調,每天的生活都圍繞著孩子的起居和學習。們手機上設置了很多鬧鈴,時間長了,鬧鈴響前的幾分鐘,就知道該做什麼了。不停的循環讓孩子擁抱了年華,卻讓媽媽在瑣碎單調的生活中消磨掉了青春。

為了節省開支,們會盡量選取暖好、面積小的車庫改裝房。這些改裝車庫都被陪讀的家庭租去了,可以說,它們就是為陪讀群準備的。屋子大約20平方米,配備廚房和衛生間,靠近門的地方有一張雙人床,在廚房和衛生間的上面另有一個上鋪供人居住,費用一般7000/年,不含水電費。陪讀媽媽們一般會購買流量卡,通過刷短視頻、看劇填滿孩子不在時的日子。

除了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陪讀媽媽還需監督孩子的學習。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媽媽們會在低年級時輔導孩子語文數學,當年級升高,媽媽會聽寫詩詞、語、英語單詞,甚至給孩子抄寫一些好詞好句、高分作文。們監督孩子學習,難度可想而知。孩子的績牽著陪讀媽媽的心。

這些陪讀媽媽幾乎已經為一種風氣,學生把媽媽陪讀當做理所當然之事。們的技能難以發揮作用,們失去了與土地的聯系,也無法把陪讀當一種休息或消遣,與其說是陪伴不如做犧牲。一年、兩年、三年......陪讀媽媽的生活在名為“孩子”的時鐘中度過。們來往于農村與城市之間,寒暑假是最開心的日子,鎖上出租房門的那一刻最開心。

這些是默默無聞的,而改變的開端,是們首先被看見、繼而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