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太強的后果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對于楊波來說,這個故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三次表達,卻沒有挽救自己的形象,反而讓自己陷了更深的谷底。

第一次表達是在面對韓如雪的小作文時,楊波到慌,立刻在社上發布態,試圖挽回自己的形象。他聲稱,“我和僅限于接吻,糾纏了我三個月”。然而,這些言辭中充斥著,這種表達不如不說。一旦說出來,只會讓自己的形象更加糟糕。如果真心拒絕一個人,怎麼可能會被糾纏三個月呢?拉黑刪除不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第二次表達是在聲稱“我想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楊波把自己看得太重了。然而,如果他真的離開了,只有他的家人會到傷心,其他人基本上無于衷。提前向全世界宣布“死訊”,并不能得到同,反而顯得矯

第三次表達是在注銷社平臺后,在朋友圈向大家報平安,“吃了頭孢喝了酒沒用,只是胃疼”。然而,這樣的言辭只會激怒網友,讓他們誤解自己。楊波以為自己很幽默,其實卻在誤導大眾。

如果,我是說假如,楊波從一開始就選擇沉默,死心塌地地守著他朋友,用行來挽回錯誤,公眾就不會把他推向風口浪尖。這正如莫言所說的,“克制表達,沉默是金”。所以,適時的沉默可能會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