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但屏幕上出現的人是否真的是你所認為的那個人呢?利用照片合虛擬視頻的技,可以欺騙人臉識別系統,這種況實在是防不勝防啊!從2020年9月開始,鄭某通過某即時通訊件組建了一個群組,然后在該群組以及微信群、QQ群中向不特定社會公眾發布廣告。他宣稱自己可以代查個人名下的手機號碼,或者通過微信號反查手機號碼等信息,還可以通過份證號碼查找個人的高清份證照片。

隨后,任某、戴某和陳某分別通過上述群組向鄭某購買公民個人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制作了虛假的態人臉識別視頻。這些視頻被用于解封賬號,驗證App的實名認證,從中他們非法獲利。據估計,他們非法理了2000多條個人信息,違法所得達到了10萬余元。

據法院的判決,鄭某、任某、戴某和陳某都構了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罪。2022年1月11日,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檢察院以鄭某等四人的行為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向廣州互聯網法院提起了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

法院認為,四被告的行為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應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法院判決要求四被告注銷用于侵權的互聯網賬號,解散或退出用于傳授犯罪方法的通訊群組。此外,被告鄭某需要向法院支付公益損害賠償金13000元,而被告任某、戴某和陳某分別需要支付30000元的公益損害賠償金。這些賠償金將由法院上繳國庫,專門用于個人信息保護或信息安全等公益事項。此外,四被告還需要在上公開發表賠禮道歉聲明,并通過警示教育、公益宣傳、志愿服務等方式進行行為補償,以修復其行為造的損害。

公益訴訟的目的是恢復和救濟公共利益的損害,特別是恢復公共利益是其中的重點。在這個案件中,四被告的行為對不特定社會公眾的個人信息控制權造了損害,以及個人信息泄帶來的風險等非損害已經達到了客觀和顯著的標準,從而對個人信息安全領域的社會公共利益造了損害。雖然害人無法特定化,但已泄的個人信息仍在網絡黑灰產市場流通,不特定公眾的人格權益、財產權益和安全權益都存在風險的“聚合效應”。因此,四被告的行為已經構了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法院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來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秩序。

在判決中,法院還強調了事前預防與事后救濟并重的理念。法院判令四被告停止侵害行為,注銷相關賬號和解散通訊群組。此外,法院要求四被告支付公益損害賠償金,并要求他們在上公開道歉。同時,四被告還需要通過行為補償方式修復損害,以引導和矯正侵權人的行為,恢復犯罪預防和秩序修復的長效機制。

公益訴訟的目的是恢復公共利益,特別是恢復公共利益是其中的重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法院通過引導四被告進行行為補償,以恢復社會公共利益,并降低違法行為的不良影響。四被告在判決作出后采取了積極的行,切斷了與過去違法犯罪鏈條的聯系,通過社發布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知識、參與公益活、志愿服務等方式,以自改過遷善,并消除不法影響。

綜上所述,這起案件創新地采用了“恢復司法+社會化綜合治理”的路徑,通過引導侵權人進行行為補償,既可以恢復公共利益,又可以降低違法行為的不良影響。這種方式對于教育震懾不法行為、促進公益訴訟結果正當化、重建失序社會規范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