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人們常常會發現盟友和敵人的界限模糊不清,特別是在充滿利益織的時代。回顧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國和蘇聯這兩個看似敵對的國家竟然聯手,一起對抗英國和法國,它們的親盟友。這個看似荒謬的合作實際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蘇伊士運河是當時國際貿易的命脈,修建它的初衷是為了短歐洲貨抵達亞洲的航程。蘇伊士運河的修通使得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直接相連,貨不再需要繞道非洲的好角,從而節省了5000到8000公里的路程,降低了運輸本。這一短的航程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使埃及為了運河的經營者。

然而,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并不一帆風順。19世紀60年代,埃及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來修建蘇伊士運河,于是法國看中商機,承攬了修建工程,耗時11年,投了1860萬英鎊,最終獲得了99年的運營權。然而,法國因巨額債務被迫出售一部分運營權給英國,使蘇伊士運河為兩國共有。這種況引發了埃及的不滿,他們一直試圖奪回運河的經營權。

1951年,埃及的強人納賽爾上臺后,拒絕承認與英國簽署的蘇埃條約,要求英國撤離埃及。1956年,埃及政府決定收歸蘇伊士運河的國有,這激怒了英國和法國,導致蘇伊士運河戰爭的發。不久之后,英國和法國功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然而,這一行引起了國和蘇聯的不滿,盡管它們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分歧,但他們共同要求停止戰爭,英國和法國不得不撤軍。

英國和法國的行被視為二戰前的民主義和強盜行徑,嚴重破壞了國建立的新國際秩序。國認為自己是西方的領袖,英國和法國未經其同意擅自出兵埃及,對國的權威構了挑戰。因此,國聯合蘇聯,通過各種手段向英國和法國施加力,迫使他們撤回軍隊。這種做法旨在讓英國和法國認識到,現在的世界已不再是他們的時代,而是國和蘇聯的時代。

另一方面,蘇伊士運河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的航道之一,大約有七分之一的全球貨要通過此航道運輸。盡管蘇聯因地理位置的原因不經常使用該航道,但亞洲和歐洲國家卻高度依賴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若控制蘇伊士運河,將提升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但削弱國和蘇聯的地位。此外,英國和法國的侵可能會導致埃及轉向蘇聯,從而削弱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威脅元的霸權地位。

元曾與黃金掛鉤,但國不斷印刷貨幣,致使儲備黃金不足以支撐,最終宣布與黃金鉤。為了保持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國與中東石油生產國沙特合作,規定石油只能以元購買,確保元仍然主導全球經濟。如果埃及靠攏蘇聯,將削弱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威脅元的霸權地位。因此,國不得不采取行,即使這意味著與親盟友英國和法國站在對立面。它要求英國和法國撤軍,以維護自的國際地位和貨幣霸權地位,同時向世界傳遞一個明確的信息:新秩序已經建立,國和蘇聯才是這個新時代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