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文網22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了臺灣民眾對國的信任問題。文章引用了一份中研院的民調數據,顯示56%的臺灣民眾不認為國講信用。換句話說,只有34%的訪者認為國講信用,比2021年的45%還要低。《紐約時報》的分析認為,目前臺灣民眾對國的不信任導致了比以往更加嚴重的焦慮心理狀態。國對全球事務的介分歧與日俱增,臺灣對執政者的計劃、北京的打算以及國的意圖一無所知,這些讓臺灣人心充滿矛盾和疑慮。

文章分析了臺灣對國不信任的源,首要因素是國在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紐約時報》報道稱,大多數臺灣人希加強與國的關系,支持國最近對臺軍售的增長,相信國總統拜登承諾保衛臺灣,但仍然擔心這些還不夠。臺灣的民調數據顯示,大多數臺灣人支持加強臺關系,但只有34%的訪者認為國「講信用」,低于2021年的45%。一項針對網絡言論的研究也顯示了相似的趨勢:人們越來越擔心國缺乏真正對臺灣提供幫助的實力或興趣,而對國的疑慮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影響。

對于這種影響的程度,臺的分析人士并不確定。有人認為,這可能會促使臺灣承諾更多的自衛,但也有人分析稱,這會讓人缺乏。他們的論據是:如果臺灣的生存取決于國人,但不知道國人是否真會來幫助,還有必要自衛嗎?對于臺灣人以及那些將臺灣視為第一道防線的人來說,對國的不信任風險在于它可能會讓臺灣更容易被統一。

史丹佛大學和國企業研究所的國際關系學研究員梅惠琳表示,臺灣人相信國會干預臺海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影響他們能堅持多久,國需要臺灣堅持足夠長的時間,軍才能趕得及抵達臺灣。文章還提到,臺關系仍然到1979年中的歷史影響。1979年中后,國人很快撤離臺灣,從此臺灣人對國的保護完全失去信心。一些重大新聞事件也對臺灣公眾對國的看法產生巨大影響,如國2021年從阿富汗的撤軍、俄烏戰爭后華盛頓決定不出兵以及佩西2022年竄臺,引發了中國大陸做出強烈的軍事反應。

臺灣大學研究臺灣輿論的社會學副教授潘欣欣表示,不安全以及缺乏支配自命運的沮喪為臺灣份認同的一個更大組部分。說,「臺灣不存在反主義,但存在很大的疑慮。」報道指出,許多臺灣人聽到的不是奉承,而是國對過去和目前困境的坦誠反思,以及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一些人甚至提出要將國軍隊或裝備部署在臺灣,雙方報,制定并公布共同防衛計劃。

潘欣欣說,「我們需要認真地對為什麼臺灣對國國家利益很重要做一番詳細說明。」可以看得出,臺灣民眾的不安全以及缺乏支配自命運的沮喪已經快要溢出來了。但臺灣民眾大可不必做出一副害者的姿態,更別指國人會因此可憐臺灣人,畢竟這一切都是你們咎由自取罷了。至于那些由于極度恐懼而病急投醫,說出“要國駐軍以及和國共同防”這種鬼話的蠢人,我只想說:你敢白日做夢,國人可不敢跟著你一起做夢呢。只是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臺灣民眾才能明白過來:只有回歸祖國的懷抱,才能消除那種恐懼、沮喪以及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