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人胡錫進在社平臺上發文自稱是“被西方公認的中國鷹”,結果卻引發了網友們的一片嘩然。大家紛紛表示強烈質疑,甚至諷刺稱“這可能是鷹被黑的最慘的一次”。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胡錫進發言的關注,也讓人們反思起公眾人應該如何合理地使用語言,兼顧多方緒。
據報道,胡錫進在1月20日的社發文中表示,中國需要鷹派也需要鴿派,他自認是鷹派中的標志人,被西方公認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鷹派”。他還表示中國不能與國對抗,需要和平共,并呼吁大家不要責備鴿派。這番表態立刻在網絡上掀起了巨浪。大量網友表示強烈反對并質疑胡錫進的“鷹派”定位,認為他的很多言行與所謂“鷹派”完全不符。面對中日、中矛盾時,胡錫進經常呼吁雙方保持克制,這與鷹派強作風南轅北轍。網友紛紛調侃“這可能是鷹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分析這件事,胡錫進在素材選擇上確實存在問題。他自我標榜為“鷹派”,但表態多次強調不能對抗國,與公眾對“鷹派”的刻板印象不符。過于自信地宣稱獲得西方的“認可”,在當前輿論環境下也容易引發公眾反。其實,“鷹派”“鴿派”本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標準。胡錫進想表達中國需要兼施的策略可以理解,但在語言上應更謹慎,不能給自己標簽,也不能以西方視角自我定位。此外,他近期在一些公共事件中的表態,也與“鷹派”形象不相符合,因此在輿論場遭遇質疑也在理之中。
我們認為,公眾人在表態時,必須規避眾的緒反點,同時兼顧不同群的立場,不能簡化地自我標榜某一屬,應采取更緩和、包含的表達方式。胡錫進作為資深人,也應反思在言論選擇上如何兼策略和說服力,而非平添評論聲浪。胡錫進此次高調表態引發爭議,反映作為公眾人需要更富策略地進行自我定位,并在語言上兼顧不同群。我們期待胡先生能汲取此事反饋,作出積極回應,維護公眾對知識分子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