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今年81歲,對上門的“家床”護理員印象非常好。說,自己還能夠行自如,但是83歲的丈夫視力不太好。一年多來,護理員上門為丈夫做推拿、按和家務,現在丈夫能夠自己在家里活了。“小馬還會和老人聊國際形勢、社會況等話題,這也是對老年人的陪伴,我們覺很溫暖。”季的朋友邀請一起去養老院,但季覺得“去了養老院就沒有家了”。現在有了“家床”,可以繼續居家養老,而且孩子也可以每周回家看。這正是季理想的養老狀態。
記者的調研發現,在首批試點過程中,許多街道都面臨著推廣的困難。面對這種新興事,一些老人和家屬仍然到陌生,或者將“家床”服務與家政服務、“長護險”等混淆在一起。負責人表示:“我們目前服務的獨居老人數量很大,占了一半以上。其中許多人都是高齡獨居老人。老人對‘家床’的信任需要慢慢培養。”街道和居委會也會幫助推廣,他們會進小區擺攤,讓更多的老人和家屬了解這種新的養老模式。
靜安區的“家床”服務目前已為全國試點項目。福苑的最大是,政府在宣傳推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靜安區民政局為“家床”舉辦了各種相關活,組織集宣傳,甚至連宣傳單都統一設計并發放給各個服務方。在服務質量方面,區民政局與各個街道也定期進行不同形式的查。福苑目前在石門二路街道為160人提供服務,全市的“家床”簽約人數已經超過13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純自費用戶。在陸家街道,已有300多戶老人100%自費建立了“家床”。在福苑的“家床”服務中,最歡迎的是“24小時專業照護”。浦東新區陸家街道的老年人也到了“家床”服務。多床聯和資源統籌為一種趨勢。在老西門街道,老人們可以到“兩床合一”的服務,即“家庭照護床位”和“家庭病床”合二為一。老人們可以簽約“家庭醫生”建立“家庭病床”,由市、區級公立醫院的醫生提供長期的上門服務,并同時“家床”服務。高今年79歲,和丈夫都患有小兒麻痹癥,經常需要坐椅行。他們在家中建立了“家庭病床”,社區醫生每兩周上門一次,為他們測量等生理指標,查看日常記錄,并據病變化開出方。如果病異常,醫生建議去上級醫院就診。他們還同時購買了“家床”服務。每周一,專業護士會上門查看他們的狀況,并指導護理員為他們進行下肢康復訓練。醫生開的各種藥都整理在藥品盒中,每頓吃哪種、每次吃多,什麼時間吃,都清晰明了。護理員還負責打掃房間、洗菜、做飯等工作。每個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上門為他們開治療基礎病的方藥。由于行不便,他們不需要親自去取藥,只需打電話給“家床”的養老管家,就可以到“代配藥服務”,有專人準時將他們需要的藥送回來。
石門二路街道采取了靜安區正在推廣的“五床聯”模式。這五床包括家庭照護床位、養老機構床位、家庭病床、醫療病床(區一級、二級醫院的治療病床)和安寧療護病床(臨終關懷病床)。通過這五張床,建立服務轉介、信息互通和資源共的聯模式,并在全區范圍試行,以滿足轄區老人在居家、社區和機構的日常照護、疾病診治和健康管理等綜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