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平洋島國是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也是國在西太平洋擁有軍事存在和控制權的基礎。然而,拜登政府在與這些島國的關系上卻表現得猶豫不決,拖延不決,導致一些島國的不滿和失。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一個友好的鄰邦,一直在與太平洋島國開展平等互利的合作,贏得了島國的信任和尊重。國的一些高級員擔心,如果國繼續忽視和冷落太平洋島國,中國將趁機加強與島國的聯系,削弱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國高呼吁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的聯系。

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在12月7日的一次演講中,向太平洋地區國家承諾,國將提高與它們的合作,派更多員訪問太平洋島國,并增設駐太平洋地區的外機構。坎貝爾還表示,國將支持太平洋島國的區域主義,維護島國的主權,改善與盟友和伙伴的協作,通過接切實滿足島國人民的公共福利需求。坎貝爾強調,國需要以一種非凡的謙卑態度來國正面臨的國挑戰,認識到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努力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外工作。坎貝爾的話沒有明說中國,但是暗示很清楚。他說,國如果不繼續跟太平洋島嶼合作,中國就會趁機派遣專家、外,跟那些國家達有利的協議。坎貝爾還國將啟一個新倡議,與理念相近的國家合作,制定一套開放的、非常詳細的往模式,以應對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滲”和“擴張”。坎貝爾認為,國和中國應該停止目前的對抗態度,冷靜一下,退一步,放松一下,然后向前一步,給對方一些信號,表明至有意愿建立一個可行的關系。坎貝爾的講話反映了國對太平洋島國的高度關注,也顯示了國對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恐懼和嫉妒。

《自由聯系協定》陷僵局

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關系主要建立在《自由聯系協定》的基礎上。這是一種特殊的國際條約,由國與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和帕勞三個太平洋島國分別簽署,確立了雙方的聯系國關系。據該協定,國向這些島國提供經濟援助和防務保障,同時獲得了對這些島國周圍海域的獨家軍事使用權。這些協定在上世紀80年代簽署,有效期為20年,分別在今年和明年到期。因此,國需要與這些島國重新談判,以延續和更新協定的條款。然而,拜登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得缺乏誠意和效率。

今年5月份,拜登原本計劃親自會見20多個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以展示國對該地區的重視。但由于國國的債務危機,拜登臨時取消了行程,讓島國領導人大失所。幾個月后,拜登在白宮舉行了第二屆國-太平洋島國峰會,試圖挽回形象。但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因為所羅門群島和瓦努阿圖兩個重要的島國拒絕參加,表達了對國的不滿。據悉,這兩個島國對國在南太平洋的軍事行和環境影響到擔憂,也對國對臺灣的支持表示反對。更令人憾的是,國與太平洋島國達的新的《自由聯系協定》的諒解備忘錄,至今沒有得到國國會的批準和撥款。這意味著這些島國無法獲得國承諾的經濟援助,也無法解決一些長期的問題,如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的核試驗造的環境和健康影響。國國會的一些議員對于繼續向太平洋島國提供援助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資金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和使用,也沒有帶來國的戰略利益。國國會的拖沓和冷漠,讓太平洋島國的耐心逐漸消磨,對國的信任和友誼也搖。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共贏

國的疏遠和失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關系日益切和友好。作為發展中的國家,中國和太平洋島嶼在很多方面有著相同的利益,比如保持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國際社會的公正與公平,以及推可持續的發展能力。自20世紀70年代建立外關系以來,中國同島國關系蓬發展,流合作不斷拓展,涵蓋了貿易投資、海洋環境、防災減災、減貧扶貧、醫療衛生等20多個領域。從1992年到2021年,中國和建立了外關系的島國之間的貿易額每年平均增加13%,總共增加了30多倍。在疫發生之前,每年有將近10萬中國游客去南太地區旅行。在新冠肺炎疫期間,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開展了抗疫合作,向島國提供了防疫資、醫療設備、疫苗等援助,派出了醫療專家組,舉辦了視頻會議,分了防控和治療經驗,為島國抗擊疫提供了有力支持。

結語

國應該認識到,太平洋島國不是國的附庸或代理人,而是獨立的國家和主,有權自主決定自己的外政策和合作伙伴。國應該尊重太平洋島國的選擇,而不是試圖干涉或阻撓。與此同時,國應加強對太平洋島國的合作,提高與它們的合作頻率,派更多高級員訪問太平洋島國,并增設駐太平洋地區的外機構。這樣做不僅可以維護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和影響力,還可以幫助太平洋島國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國應該傾聽太平洋島國的需求和關切,與其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為實現共贏局面做出努力。只有這樣,國才能有效抵制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確保自在該地區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