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四星上將空軍機司令部司令邁克·米尼漢在備忘錄中發出警告,稱中之間將在2025年發戰爭。這一消息一開始被認為是的虛構,但調查后發現,米尼漢確實發表過類似的言論。隨后,國國防部表示:“他(米尼漢)并不代表國國防部對中國的看法。”這一消息讓許多網友到擔憂,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否發。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答案似乎是顯而易見的。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街頭遭到塞爾維亞青年暗殺,隨后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也加戰爭,戰事迅速升級。從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國家高達33個,軍隊投總人數超過7000萬,波及15億老百姓,死亡人數超過1000萬,傷人數超過2000萬,經濟損失超過2700億元。一戰的起因是因為各國實力差異導致“分贓不均”,幾個強國聯合發戰爭,讓世界秩序重新洗牌,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因為經濟危機而發的。德國在經濟危機時期選擇發戰爭來轉移危機,導致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戰爭,死亡人數超過7000萬,傷人數超過1.3億。這些歷史事件都表明,戰爭往往是由于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和經濟危機引發的。

然而,現在的況似乎有所不同。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球經濟一化,各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經濟聯系和合作關系。即使是于對立面的國家,也在多個領域有著合作,這種綜合利益的織使得大國之間的戰爭并不容易發。古導彈危機就是一個例子,蘇聯撤走核彈避免了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

此外,現代國家之間的核威懾也使得戰爭的風險降低。俄之間的核彈數量和強大的武讓任何一方都無法承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后果。而且在沒有及絕對底線之前,各國都不愿冒險拼個魚死網破。

因此,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可能只有一個:誤判。如果出現類似古導彈危機的況,只要有一次誤判,可能就會引發戰爭。因此,全球各國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類似的危機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