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在東西兩線同時加快了遏制中國的步伐,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在西線,為了維系聯歐遏華的態勢,不惜把法國政壇的水攪渾;東線則鼓推進所謂的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企圖打造亞洲版北約。結合最近的一系列事件,我們來梳理一下這兩條脈絡。

首先說西線。關于4名法國議員定于今年10月4日至11日訪問臺灣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件事要過表象看本質,在展開分析之前,關注兩個要素: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歷史上的類似案例。消息首次對外披是9月20日,據法國報道稱,法國參議院“友臺小組”主席阿蘭·李察等人計劃訪問臺灣。在國在西線拉攏歐盟、聯歐遏華之際,法國作為歐盟的重要員,非常清楚在中世紀博弈中的站位。馬克龍此前才會有“北約已經腦死亡”的言論,并不止一次流出想讓歐洲擺國的桎梏。而國在歐洲政界深耕多年,各種代言人和NGO組織盤錯節。國一方面需要急安法國的緒,另一方面,還要防止中法關系進一步向前邁進。這些政客的破壞力很強,對國而言,完全可以不在乎法國的

再來說說東線。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將在華盛頓舉行首次面對面峰會。這是繼英澳三國達AUKUS安全協議后,國聯合其他國家“抗衡中國影響力”的最新舉。QUAD試圖在多個方面遏制中國,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但這群各懷鬼胎的烏合之眾,終究不了什麼氣候。一帶一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和接納。國模式行的是霸道,注定徒勞無果;相比之下,中國模式講的是求同存異,充滿了活力和靈。中國駐國大使秦剛在演講中指出,中既不應也無法改變對方,而是應該打破意識形態的藩籬,各與共、相互尊重、和平共國的底牌已經所剩無幾,事實勝于雄辯,“不看廣告,看療效”。療效不行,最終只能一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對中國而言,仗劍經商和培養代言人已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