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網絡籌款已為個人應對重大疾病治療費用的重要途徑。然而,公眾對于這一平臺的理解存在著一些誤區,包括對平臺的質和收費問題的誤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最近一場以“慈善法修訂背景下大病籌款平臺之道與規”為主題的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深探討了網絡籌款的定位、作用以及挑戰等問題。
與會專家認為,網絡籌款與傳統慈善募捐存在明顯的區別,作為市場化運營的平臺,收費是必然的。不收費是反市場的,也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個人大病籌款有別于傳統慈善募捐,應該由政府、商業保險和公益組織各司其職。政府應該建立兜底的公共政策,商業保險在全球范圍已為重要的支柱,而公益組織的責任在于創新,關注尚未涉及的領域。此外,專家們還強調關注“第四部門”——社會企業,因為社會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既承擔了政府責任,又有商業化的運行模式。
徐永表示,個人大病籌款平臺如水滴籌等是市場化的創新,已經籌集了超過一千億元的善款,為許多病患家庭的救命稻草。這些平臺突破了傳統慈善基于社群、人之間的界限,使得個人求助活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然而,許多公眾對這種網絡籌款活存在誤解,將其視作純粹的公益行為,忽略了其背后的企業化運營特和本與投。這種誤解源于公眾對公益活的理想化認識,認為公益活應該是義務和免費的。但實際上,傳統慈善募捐與網絡籌款行為有很大的不同。
作為市場化運營的網絡籌款平臺,日常需要承擔各種義務和本,包括資金審核、撥付監管、后續跟蹤、資金返回等工作。隨著人工智能等技的廣泛應用,為了提升服務品質和風控能力,平臺需要投更多的本。因此,平臺收費是合理的,任何企業都需要有本補償以維持其服務和運營。構建公眾對平臺的信任關系是降低本的關鍵,行業的規范化、標準化和專業化建設是必要的。同時,平臺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提高明度和信任度。
網絡籌款平臺要走得更遠,就需要建立起公眾對平臺的信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遵守基本的法律規范,并制定針對大病特殊領域的法律規范。同時,平臺應該防范利益沖突,平衡公益和商業,建立分賬經營的模式。比如,運用汽車強險的模式,將公益和商業分開,并建立公益組織和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機制。
總之,深理解網絡籌款平臺的質和市場化運營的合理對公眾和平臺之間的信任關系至關重要。通過行業規范化和建立合理的分賬機制,可以更好地平衡公益和商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