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哈爾濱,一名男子被懷疑違章停車并且在警質問時態度囂張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原因有兩個:一是涉事男子的態度異常傲慢,還質問警的姓名;二是有人斷言,涉事男子是當地某位姓譚的副市長。很多圍觀者和自都自作主張地把這件事想象一場員怒斥警的鬧劇,并按照他們悉的“劇本”進行夸張渲染。警方還沒有表態,但是網絡“偵探”們不僅斷定了事的真相,而且還對當事人進行了“定罪”。然而,警方的一份通報完全打臉了這些人——涉事車主是一家服裝公司的員工,所駕駛的車是他父親買的。也就是說,譚市長只是無辜牽連,不知為何被“鍵盤俠”們指責了一番。回過頭來看這場風波,網絡“偵探”們描述得有模有樣,但是只是據當事人的奧迪車、白襯衫、黑夾克和大致材進行的猜測。在他們看來,這些“廳里廳氣”的要素就是“證據”,然后就可以隨意地編造員濫權的故事了。這種邏輯是多麼荒謬啊。現在警方的調查澄清了謠言,那些惡意猜測和隨意指責的人應該承擔責任嗎?還是他們毫發無損,又收起長舌頭,轉向下一個新聞評論區了呢?造謠是張,辟謠是跑斷,現在已經為網絡的日常。比如,就在這幾天,又有一個視頻瘋傳——在理發店里,一名顧客的長發被一名頑剪斷后,這名顧客尋求賠償后遭了網絡暴力。一些網友發表了“小題大做”、“頭發再也掩蓋不住心丑陋”之類的評論,讓這名顧客倍委屈。明明當事雙方已經達了解決方案,一些網友仍然自封為“道德判”,用污言穢語抨擊這名顧客,這樣做實際上并不比制造事端的頑更文明。網絡帶給我們舒適地發表言論的便利,但并沒有賦予我們胡言語的自由,網名和頭像更不是作惡的擋箭牌。一些人戴上了網絡的“面”,總是站在自認為的道德制高點上大聲指責。他們不明白,這是在侵犯他人的名譽和私,不僅缺乏道德,更可能犯法律。在網絡輿論的推波助瀾下,任何小事都可能演變一個個人難以承的暴風雨。在每個人都有“攝像機”的況下,每個過路人都可能為新聞事件的主角。一旦網絡秩序混,法治不嚴,任何人都可能為下一個害者。近日,中央網信辦發布消息,自3月10日以來,重點平臺共清理了141.09萬條違規信息,置了92.76萬個違規賬號,其中永久關閉了6.66萬個賬號。相關部門不會對“鍵盤傷人”坐視不管。不要不明真相就張口言,不要隨聲附和,跟風起哄,這些風波留給我們的是一場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