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刷短視頻,最近一定在評論區見過一個“最悉的陌生人”——“子涵”。網友們紛紛在“子涵”貓咪進食的視頻底下發問:“我家子涵怎麼不吃飯?”還有人在兒園小朋友跑800米的視頻中調侃道:“我們家子涵為什麼沒跑第一?”讓人不著頭腦的是,全網都在關心“我家子涵”,問題是,到底誰是“子涵”?

新聞報道,這個網絡熱梗“子涵”源于一張聊天截圖。截圖中,一位名“子涵”的家長在群里對兒園老師興師問罪,甚至質問為什麼蚊子只叮咬自家孩子。雖然無法證明這張截圖的真實,但“子涵”卻因此一炮走紅,網友們紛紛模仿家長口吻進行二次創作,導致千上萬個“子涵”出現在各類視頻的“關心”評論里。甚至有網友表示被“躺槍”,因為自己也“子涵”。

這個網絡熱梗的狂歡背后折出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問題。許多網友表示之所以對“子涵梗”有共鳴,是因為邊真的存在這樣的“子涵家長”。有從事師行業的網友表示,外行人看笑話,但從業者已經力山大。有杭州兒園的老師告訴記者,他們在午睡時間經常收到家長的微信,讓他們去看看孩子邊有沒有蚊子。兒園教室里備有驅蚊水,但有些家長覺得效果不好,堅持要用指定牌子的驅蚊水。

然而,這位老師也提到,家長的態度并不會像截圖中的“子涵家長”那樣強。家長提醒完畢后,老師只需照做即可。有的老師甚至學會了“主出擊”,在家長還沒發問之前,主告知孩子的況。

“我家子涵”在全網出圈,引發了人們對于家校通問題的思考。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了一個概念做“課題分離”,即在人際關系中要分清楚自己要負責的事和別人應該負責的事。在親子關系中,做到課題分離并不容易。這個“子涵”梗的出現既諷刺了“巨嬰家長”,也引起了對教師力的同。從一個蚊子叮咬開始,連珠炮般的追問顯示出了小題大做的荒謬,背后卻是家校通的邊界問題。

南方日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多一點耐心,尊重孩子的節奏,給到一個家長最該給的東西:、欣賞、接納、支持,那便是他兒時所能獲得的最大養分!”與此同時,有也注意到,“這樣的網絡梗可能會誤傷到現實中的‘子涵’,以人名為調侃對象的梗更有潛在著各種危害。”之前有提醒,我們希家長不要被溺蒙蔽了雙眼,不要讓辛苦工作的老師到寒心,更不要讓社會對家長群。同時,也希過度玩梗能盡快停止,讓邊的“子涵們”回歸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