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庫爾勒墾區公安局蘇塘派出所學苑小區警務室接到了群眾石先生的報警。石先生稱他存放在微信里的2.23萬元錢不見了!蘇塘派出所立刻展開調查,并在調取了石先生的賬單后發現了他向直播平臺轉賬的記錄,但石先生對此并不知。經過詢問得知,石先生的兒小敏經常使用他的手機觀看某個網絡主播的直播節目,于是民警找到了小敏并核實了況。

小敏今年13歲,是一名在校學生,也是法律中規定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更是一個容易到傷害、辨別事能力不強的未年人。在民警的耐心詢問和安下,小敏終于承認了自己在直播平臺上打賞主播的事。經過民警調取手機里的聊天記錄信息,發現這并不只是一個因小孩子不懂事而引起的損失,涉事主播在聊天記錄中充滿了導消費的言論,甚至指揮小敏對其進行轉賬。

在直播間里,有許多網友也向小敏發來提示,告訴不要再給主播打賞,但小敏畢竟年紀小,認知能力有限。就這樣,石先生辛苦掙來的2萬元多元被轉到了該網絡平臺。民警調取手機里的相關記錄后登記在案,并立即向平臺進行反饋,涉事主播隨即也被封號理。但由于石先生文化水平較低,無法作申訴退款流程,民警在經過一個月的全程跟進,協助申訴以及與直播平臺長時間通后,近日,終于將小敏所打賞的2.23萬元全部追回。石先生收到退款后也如釋重負。

民警提醒未年人年齡尚小,未形正確的消費觀念,為防止孩子使用手機花錢,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孩子使用手機時,應當在大人的監護下進行;家長手機上的支付碼最好不告知孩子,在平時支付時也要注意保,同時要注意提醒孩子們網上支付可能會遇到風險;家長由孩子使用的手機建議不要綁定大額銀行卡;家長也應以作則,減使用手機的時間,多陪伴、關注孩子。

民警提醒,現代移生活已經為一種趨勢,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已經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未年人來說,虛幻的世界更是充滿,并且針對未年人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時有發生。民警提醒廣大群眾,妥善保管手機移支付碼、銀行卡號、驗證碼,將預防電信詐騙的意識保留于心,并且切勿將支付碼告訴涉世未深的未年人,保護好自的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