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米國參議院代表團即將訪華,國尋求與大國間緩和的新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最近一段時間,人們明顯覺到兩大國之間關系迎來了轉暖的跡象。從米國副國務卿舍曼“被退休”離任,到米國國務院的“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負責人的異,再到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被罷免,這些反華強派以各種方式的離職為兩大國關系的轉圜創造了條件。米國緩和對大國的關系早有跡象,前段時間其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商務部長雷蒙等多相繼訪華,拜登也表達了訪華的意愿,這些都是明顯的信號。米國不再強調與大國斷鏈鉤,而是改變為“風險化”策略。一方面是因為米國做不到鉤,另一方面也意識到經濟戰打不贏,有意在戰上降低對抗的烈度,緩和已經高度張的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米國在悄悄改變,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從大國的角度看,這轉折的機遇是自己賺來的,而不是米國良心發現。能贏得對手尊重的唯一原因就是實力和地位的證明。大國證明了這一點,從特朗普任總統開始至拜登五年間,國發的貿易戰、科技戰、生戰、金融戰、軍事威脅等,沒有一項取得功,反而在各個領域小差距,甚至一些方面已經反超。策俄烏沖突,企圖拖垮俄,進而圍堵大國,反而使自己越陷越深。表面上看米國賺大頭,實際上其已經沒有多元繼續軍援烏克蘭,這使米國看到了失敗的風險。米國的霸權越來越有力不從心之,需要緩和與大國關系,這是它現階段不得已的選擇。這一緩和是否能持續,是否能夠帶來米國的回返照,仍是未知數。目前為止,似乎米國還沒有展現出向上的主導力量,米國的命運在選擇霸權時已經注定,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實力和地位只能靠自己賺回來,我們唯有努力,才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