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晚上,我睡前讀了作家尤金的文章《未來的》,讀后不讓我聯想到自己的生活以及農村老家的長輩,同時也讓我想到了當前社會面臨的養老問題。這個問題讓我久久不能睡。幾天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父母與子之間的關系,養老與活著的關系,小家與國家的關系。

文章中講述了一個阿秋的故事。阿秋年屆七十,賣掉了自己居住多年的三層住宅,和丈夫搬到了僅有三個房間的簡約公寓里。毅然決然地理了那些“未來的”,這些東西對來說沒有實際用途,只有紀念價值,但又舍不得丟棄,因為說這是為了“移居天堂”做準備。阿秋說得很好:“人生,其實簡單。為人兒時,不拖累父母;為人父母時,不要拖累兒。”當最后的離別來臨時,我們應該豁達地揮一揮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們家里曾經有過沒有過夜米的日子。我記得那時候,母親生產隊放工后一口水都不喝,為了讓孩子們吃上午飯,又扛起鋤頭和竹畚箕到自留地里挖紅薯。這些紅薯為我們一家七口人的主要伙食。我們兄弟姐妹真的是拖累了父母,每當我回憶起這些時,眼淚都會涌上眼眶。

如今,農村的長輩們每個月只有區區幾百塊的“老人錢”,要想不拖累子,他們如何能過上有滋有味的生活呢?曾經和我一起長大的伙伴們也逐漸變老,據我了解,他們都在依賴子生活。當前的社會并沒有提供給他們足夠的養老保障。我在想,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的期又是什麼呢?我們都在口頭上大喊“躺平”,但這真的能改變什麼嗎?

麗給麗背書,生長為生長打底。”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曼德拉的名言:“天總沒亮,我們黑生存。”只有我們心往一塊想,勁往一使,國家才能富強,每個家庭每個人才能過上好的生活。讓我們思考一下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