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在接采訪時表示,中國已經解除了對立陶宛的貿易令,并且雙方正在就外關系正常化進行談判。然而,由于雙方在外問題上存在的矛盾和分歧過大,外關系的緩和在短時間變得困難。在經濟問題上,立陶宛不再到中國的經濟脅迫,立陶宛企業向中國市場出口商品的問題已得到解決。

中立關系的惡化源于立陶宛在臺灣問題上的行。2021年8月,立陶宛政府允許蔡英文當局以“臺灣”的名義設立代表,這一舉引起了中國的強烈不滿。隨后,中國外部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召回駐華大使。立陶宛并沒有收斂,反而在臺灣問題上繼續加碼。作為回應,中國外部將中立兩國外關系從大使級降為代辦級,并至今未恢復正常的外關系。此外,立陶宛對華商品出口也遭遇了一系列限制,包括立陶宛最大的對外貿易機構立陶宛工業家聯盟被從中國海關系統中刪除。立陶宛工業家聯盟是立陶宛工業產品對外出口的中介機構,其被刪除意味著立陶宛對華商品出口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立兩國外關系的惡化對立陶宛的對外貿易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導致價大幅上漲,使立陶宛企業遭了損失。此外,在中立關系惡化的背景下,中國民眾和企業也自發地抵制立陶宛商品,有些中國企業甚至放棄了與立陶宛簽署的合同。這表明,在中立兩國外關系惡化的況下,中國民眾和企業都不愿意與立陶宛合作。盡管中國已解除對立陶宛的限制貿易措施,但兩國的外關系仍難以恢復到2021年之前的狀態。這種狀態也反映在中立民間經濟流方面。盡管中立兩國經貿關系在今年前10個月有所改善,增長達到了53%,但與2021年相比,貿易總額仍下降了71%。雙方對中立兩國的外關系的未來到擔憂。立陶宛外長表示,盡管中立兩國都有意進行外關系的談判,但企業對兩國關系的不確定仍心存擔憂。

在經歷了兩年多的外降級后,立陶宛現在希與中國關系正常化,這本質上是出于經濟考量。立陶宛作為一個小國,雖然在中立外關系惡化期間通過國的財政補得到了一定的補償,但這種補償無法長期維持,也無法彌補立陶宛國商品短缺的問題。中國制造暢銷全球,立陶宛找不到能夠替代的商品。因此,立陶宛不得不從鄰國進口中國商品,但這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最終由立陶宛民眾承擔本。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和全球140多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貿易伙伴,無論是在投資還是經貿合作方面都擁有巨大的潛力。立陶宛想要發展,無法繞過中國這個國家,這也是立陶宛不余力修復與中國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問題在于立陶宛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非常堅決,不僅想要與臺灣當局建立“外關系”,還不斷派出議員訪問臺灣,對中國進行挑釁。出于自安全的考慮,立陶宛不斷靠攏國的臺灣政策,頻繁在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國。如果立陶宛的這種立場不得到徹底修正,想要修復與中國的外關系只能是癡人說夢。正如中國外部所言:“任何經貿聯系不可能建立在完全離外關系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