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這是我國今年敬老月活的主題。自2010年起,每年在重節所在月份舉辦全國、群眾的敬老老活,即“敬老月”活。今年的10月是第24個敬老月,主題強調無障礙環境建設,可謂非常適時。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2月,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億,占總人口的14.8%。這意味著中國已經進深度老齡化階段,即每5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預計到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30%,進重度老齡化階段。

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六大特點:首先,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全球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其次,困難老年人問題突出。據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可能有4,200萬失能老人和1.18億空巢、獨居老人。這部分老年群是社會重點關注對象,也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此外,超過1億的農村老人面臨更大的問題,他們的子多在外打工,邊無人照顧,而且這些老人自的經濟能力也難以支撐其養老。第三,老齡化速度快。從2001年到2021年,僅用了20年的時間,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從7%增加到14%,時間短于法國的126年、英國的46年、德國的40年。第四,高齡化和空巢化問題日益突出。2020年中國8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660萬,預計到2050年將增至1.59億,高齡老人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健康問題。第五,老年養比大幅上升,養老負擔加重。2020年老年養比為19.7%,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50%,意味著每兩個年輕人需要養一個老人。養老人和養育孩子的本都很高,年輕人承著巨大的力。第六,未富先老。中國人均GDP接近發達經濟下限,但13.5%的老齡化程度已經超過中高收經濟10.8%的平均水平,將面臨經濟增長和養老負擔雙重力。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生活的便利問題備關注。然而,現實中的生活環境并不太友好。明網曾報道了一個令人扼腕的故事:一位無障礙出行的推廣者在一條存在障礙的路上不幸亡。2019年,北京“截癱者之家”創始人文軍在考察無障礙出行路線時,坐著椅摔倒并且再也沒有醒過來。這條路上沒有警示線或指示牌,盡頭是一個離地約2.2米的地下車庫口。人們推測,坐在椅上比常人低半個位的文軍,因為椅的重力,很可能沖下去時頭部著地,導致死亡。

盡管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但仍存在許多設施無法真正利用的問題。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7年的百城調研數據顯示,國無障礙設施的整普及率為40.6%,于較低水平;此外,還存在部分無障礙設施被占用、維護不到位、設計存在問題等況。一些況令人哭笑不得:許多標有“無障礙”的衛生間常年封閉,堆滿拖把、掃帚等清潔用;有些雖然開放,但配備了很難推開的彈簧門;武漢一個小區門口的坡道長達20米,拐了8個彎,盡頭是一道臺階。

與此同時,信息化應用的廣泛普及,許多老年人被一些數字化作所阻擋,他們很難到“方便”。他們去政務大廳辦事更加困難,到銀行辦理業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甚至一些消費場所老年人只能而卻步。

新時代以來,我國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就,但與人民群眾對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仍然存在覆蓋不夠全面、建設不夠系統、銜接不夠連貫等問題,重建設輕監管、地區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較為突出。

無障礙環境并不僅僅指出行無障礙。無障礙環境是指為便于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社會員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相關建筑、搭乘公共通工流信息、獲得社區服務所進行的建設活。有兩個誤區必須澄清:一是無障礙環境決不只是指出行無障礙,還包括質環境無障礙、信息無障礙和服務無障礙。信息無障礙設施設備包括標識、盲文、標牌、樓層示意圖、語音提示系統、電子顯示屏語音轉換系統等。信息無障礙設施并非只適用于殘障人士,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從中益。無障礙服務設施包括低位服務設施、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廁所的救助呼裝置、無障礙淋浴間、無障礙洗手盆、公共空間椅座位、安全阻擋措施、升降平臺等便于殘障人士使用的公共設施。二是無障礙設施不僅僅是殘疾人和老年人需要的,它還服務于行不便的群,如病人、孕婦及兒,以及障礙人群,如臨時傷殘者、攜大件行李者、攜嬰兒車者等。筆者曾遭遇一件事:今年初,夫人意外骨折,住在一樓的我們出行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出門有幾級臺階,就像大多數住宅一樣,在建造時本沒有考慮無障礙設施,回醫院時更是困難重重。

最后,必須澄清的最大誤區是有人認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是對殘疾人、老年人的現。當瀏覽報紙或網上報道無障礙環境建設時,經常會看到“有無礙”、“讓與你暢行”等標題,看起來很有創意,但實際上觀念是錯誤的。我更贊賞新華網9月10日所用的“是‘權利’不是‘恩賜’!無障礙環境如何‘從無到有,到有效’?” 無障礙環境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需要的,建設無障礙環境,不僅僅是獻出心,更是我們的責任。

(資料來源:明網、住建部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