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在支付農民工工資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但一些企業在支付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將工資、材料款、報銷款混發而不進行說明,通過多個渠道發放工資而不添加備注,工資標準、發放時間和發放數額不確定等。吳國瑞(化名)是一名54歲的木工,于2021年2月加了沈的一家裝修公司工作,口頭約定的工資為8500元,老板通過微信轉賬發放工資,但從未添加轉賬說明,其中還混有材料款和報銷款。2022年2月,公司表示到新冠疫的影響,每月工資將減30%,年底補齊,然而這筆錢一直拖到今年4月都未發放,累計拖欠了35700元。最后,老板直接不承認補發工資,吳國瑞隨即申請勞仲裁。仲裁庭審理后認為,約定工資為8500元,據實際微信賬單,平均每月支付8647元,吳國瑞既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公司承諾發30%的工資,也不能證明多發的是材料款和報銷款,因此駁回了他的請求。

可以說,移支付方式的普及給社會帶來了很多便利。然而,作為一種新的支付方式,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工作者的風險意識沒有跟上,也確實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風險。特別是像農民工這樣的勞者,他們通常是通過包工頭等方式工作,這種用工方式本就不夠規范,公司很與工人簽訂勞合同。由于工人缺乏勞資關系的風險意識,一旦發生工資糾紛,由于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相關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在傳統的線下支付時代,無論是發放工資還是借還款,通常都會有紙質工資明細或者開借條、收據等。即使是后來的銀行轉賬,也通常會注明相關信息。這種習慣是在長期的社會索中逐漸形的。然而,在移支付時代,由于支付變得更加便利并且普及速度很快,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往往忽視了在支付時添加備注說明的重要。這正是相關糾紛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與線下支付相比,移支付留下了更多的支付記錄,包括轉賬記錄和支付記錄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支付憑證。然而,這種留痕反而可能讓一些人放松了風險意識,低估了其中的復雜。例如,一些常見的糾紛往往涉及到多種易關系,既涉及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又涉及借款人和債權人的關系。因此,在沒有添加專門備注的況下,工資和欠款很容易混淆,最終導致權益糾紛。這提醒我們,不能認為移支付自帶支付記錄就可以萬事大吉,不需要擔心無法解釋的況。我們應該重視的是,在使用移支付發放工資或還款等重要場景時,養添加備注說明的習慣。雖然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可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這個習慣非常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糾紛往往是支付易雙方無意識帶來的問題,但也不能排除一些企業故意鉆空子的可能。一些業人士指出,一些企業在使用移支付向員工發放工資時習慣不標明信息,主要是為了避免社保繳納和個人納稅的風險,他們認為留下說明痕跡就等于留下違法證據,因此故意不進行說明。對于這種況,可能需要在法律層面給出新的界定。例如,是否應該讓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而不是讓員工陷維權的被境地?特別是對于農民工群來說,由于工作質的限制,他們的工資發放往往不夠及時,對于移支付工資需要留下詳細的支付記錄這一事實認識不足。稍不注意,他們就可能被一些不良企業鉆空子,增加糾紛發生的可能。因此,在幫助農民工維護合法權益的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將相關風險教育納其中。

任何一種支付方式的興起都需要社會整適應的過程,其中包括最大程度地趨利避害。移支付所引發的一些新糾紛問題,本質上是因為整個社會對其風險和復雜的認識還不夠,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總之,在發放工資、還款等重要場景中使用移支付時,記得養添加備注說明的習慣。盡管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可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這個習慣非常重要。(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