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春節期間,我收到了兩個家庭喜宴的邀請,分別是初八和十二。盡管我心中有些不舍,但出席這些宴會對我來說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人際往中,很多人似乎都有類似的經歷——在自家的婚喪事宜結束后,會收到他人的赴宴邀請,有時甚至會遭遇沉默或拒絕。

我記得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姑曾經路過一戶正在舉辦婚禮的鄰居家,友好地給了他們一份禮金。姑一共有五個孩子,生活條件很艱難,經常需要糧食幫助。然而,若干年后,當姑帶著食品禮回到我家或大姑家時,那位鄰居卻以無力償還為由,拒絕了歸還所借的禮金。多年之后,這位鄰居依舊堅持說會在姑的孫子結婚時還款,可惜未能等到這個時刻,就離世了。我母親也曾遇到類似的事

此外,我還記得一次我們家的親戚辦婚禮,我給了適當的禮金。然而,直到父親去世,親友們仍未赴約參加葬禮。甚至還有一戶人家未歸還欠下的二十元禮金,理由是不便參加葬禮。我對此深,為什麼世界上會存在這樣的人呢?

在春節期間,兩家親友同時邀請我赴宴。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我決定分別設立兩個禮薄,各自收取相應的禮金。盡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有些不合理,但這也是解決這類沖突的最佳方式之一。

總之,盡管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困擾,但我們始終應該保持友善和理解。相信只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