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啟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這一舉引發了全球范圍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此影響,部分海外市場出現了食鹽搶購現象,國部分消費者也對食鹽供應安全心存擔憂,甚至出現了一些地方的搶鹽熱。然而,針對此事,國多地紛紛回應稱“食用鹽充足,按需購買”。那麼,搶鹽到底有沒有必要?我們的食用鹽真的夠用嗎?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首先要明確的是,海鹽對我們的供應影響并不大,所以不需要屯鹽。盡管日本正式朝著海洋排放核污水,各國都在反對,但是由于缺乏強制力,結果就是我們眼睜睜地看著海水被污染,全球人都要承擔這一后果。當我們談到海洋污染時,最先想到的基本上是海產品和海鹽,畢竟這是大海對于普通人來說最悉的產。然而,我們其實不必過于擔心海鹽的供應。凰網之前的采訪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日常食用的食鹽80%以上是井礦鹽,海鹽的比例非常小。中國食鹽年產量為8000多萬噸,而居民年均消費量僅為800萬噸,只占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另外,最新的回應也補充了一些信息:目前我國食鹽產品結構中井礦鹽占87%、海鹽占10%、湖鹽占3%,井礦鹽和湖鹽的生產均不日本核污染的影響。

關于海鹽,實際上在我國的生產量呈下降趨勢。這背后的原因是海鹽本含有較多的雜質,提純的本較高。此外,海鹽所占用的場地也相對較大,而沿海的灘涂有更有經濟價值的開發渠道,比如海鮮養和土地開發,因此海鹽的生產逐漸式微。因此,從數據來看,食鹽本不會出現短缺現象,井鹽完全能夠滿足國消費者的需求。相反,可能會對海鮮產業產生一定的影響。據模擬預測,污染將在8個月后影響到我國海域,屆時海鮮生產可能會到一定的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再來科普一下鹽的知識。盡管大家都知道鹽就是氯化鈉,但實際上其中還存在許多不同的來源。首先是海鹽,它是以海水或者沿海淺層地下鹵水為原料曬制的鹽,比如我國東部沿海有許多曬鹽場,其中最著名的三大鹽場分別是長蘆鹽場、布袋鹽場和鶯歌海鹽場。其次是湖鹽,它是從鹽湖中采掘制的,以氯化鈉為主要分的鹽產品,比如著名的運城鹽池,它已經開發了4600年,是古代中國時期最主要的鹽來源之一。再次是井鹽,它以注水溶解地下巖鹽為原料,經過真空蒸發干燥后形鹽,這是食鹽的主要來源之一。最后是礦鹽,但這些鹽不能直接食用,因為它們含有很多雜質,所以被稱為原鹽。原鹽還需要進行加工,加工過程包括化鹵、蒸發、洗滌、碎、干燥、水、篩分等工序。最終形的鹽又可以分為兩大類:食用鹽,比如加碘鹽、營養鹽、調味鹽和其他食用鹽;非食用鹽,比如飼料鹽、漁用鹽和其他非食用鹽。

綜上所述,盡管日本啟了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但是不需要屯鹽,因為我們的食用鹽供應是充足的。海鹽在我國的生產量已經呈下降趨勢,而食鹽主要依靠井礦鹽來滿足需求。因此,消費者們可以放心按需購買食用鹽,而不必過分擔心供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