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的發展在這些年來可謂是有目共睹。一座城市的發展快與慢,也許就取決于某位決策者在某個時刻的一念之間,做對了,城市就輕裝上陣,步快車道;做錯了,可能會留下幾十年的憾,所謂一步錯步步錯。眉山這些年來做對了很多事,而其中最正確的一點就是抱都老大哥的“大”。

眉山1997年撤縣建地區,2000年建市,在此期間修通岷江二橋。可能外地人不知道修通岷江二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眉山的城區直接拓展了呀。就跟現在的過龍泉山脈往東發展一個道理,拓寬了城市的地理限制。以前眉山的發展方向是西邊南邊,鮮灘、松江、象耳、思蒙、張坎、車輛廠這些平壩鄉鎮是眉山最富有的地方。而岷江二橋那邊是往吃紅苕、穿草鞋的仁壽方向走的,“黃泥”“山上的”,這是那些年眉山城里人和平壩地區的人對岷江對岸的農民的蔑稱。岷江二橋是通往仁壽方向的橋,那時才1998年呢,眉山剛建地區就有這種眼,去規劃發展爹媽不的“爛牛”——富牛。大家看看現在的富牛多洋氣——別墅區、櫻花園、各類學校、醫院都往那里集聚。眉山這步做對了,這可是通往都方向的必經之地。這種做法也直接促了眉山2010年左右接過了都遞來的橄欖枝:和資一起將區號變了028。自此以后,眉山的發展一發不可收拾,真正用實際行在融都都市圈。

實際上,眉山最開始立地區建市的時候,是非常不其他縣歡迎的,尤其是挨著樂山的洪雅、丹棱、青神三個縣,撤縣建地區之前,眉山和他們一樣,都是平等的縣,為何你現在地位提高了,我要跟著你你管?而且,由于仁壽、彭山挨著都,老百姓也不咋個care眉山。一言以蔽之,散裝眉山在剛立的十多年時間里,可謂是離心離德,就跟現在的德一樣,廣漢想方設法想離德。但是。眉山的做法卻很令人敬佩,眉山東坡區是老眉山縣,最開始本沒得到啥好。那時候,眉山縣的GDP引擎就數車輛廠了,老眉山人都知道,是生產火車車頭的,那些年效益那個好,眉山建地區后,廠子的效益就歸地區和市里了。東坡區了這個會下“金蛋”的兒子,那一個酸爽。這些錢都拿來干啥了?平衡全市的收支呀,怎一個劫富濟貧!眉山2010年開始融都,尤其是2011年天府新區啟建設,眉山正式步了快車道,城市發展速度那一個快,哪里能更快融,就扶持里,仁壽、彭山的發展速度如此快,也是因為有眉山的支持。要是眉山這也舍不得,那也容不得,有今天的發展就麼?以上就是一些淺顯的分析,不知道是否與您的認知相符?不妨在評論區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