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重慶市大足區檢察院提起公訴,對一起由中宣部版權局、最高檢知產辦等五部門聯合督辦的網絡侵犯視聽制品著作權案進行宣判。制售盜版音像制品被告人鄧某因侵犯著作權罪獲刑。這個案例揭示了盜版產業鏈的形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以及案件審理過程中的技鑒定等相關況。

據案件披,鄧某在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間,通過四川、廣東多個上家購買影片母盤3萬余部,利用其經營的網站和網店,面向全國不特定人群批發和零售盜版影視作品。在這期間,共計涉及1.8萬余份訂單,非法經營數額高達243萬余元,從中非法獲利13萬余元。此外,警方還在鄧某的營業地點查獲了31.7萬余部盜版的電影、電視劇等,以及相關電子數據2000余TB,盜版盤4100余張、包材1.9萬余份等。這些數字顯示了盜版產業鏈的龐大規模和涉案數量的多樣

在審理過程中,涉及侵權作品數量龐雜,且著作權人分布于國外,需要采取借力與借智相結合的策略。為此,檢察院與鑒定機構及公安機關反復研討,最終達采用同源鑒定的共識,以確認涉案侵權作品與正版作品是否為同源錄制,并將同源鑒定結論與犯罪嫌疑人供述、證人證言等綜合認定為證據。這一過程顯示了案件審理中的技和專業

最終,法院判鄧某有期徒刑三年二個月,并罰金15萬元,沒收違法所得。雖然案件已經判決,但檢察院并未停止對知識產權專業認定難題、群眾知識產權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的探討和解決。該院深化知識產權檢察服務,與相關機構展開合作,開展法律宣講、法律咨詢等活。這些舉措表明了檢察機關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果。

盜版產業鏈案例分析:重慶市檢察院功打擊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