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接專家采訪,專家給他帶來了兩個消息,主持人以為是兩個好消息,相當激,心里那個澎湃無法平靜。一個好消息是月收3000算是中等收,另一個好消息是中等收者高達4億,確實令人振。月收3000算是中等收,令人驚喜。恭喜中國有4億人進了這個門檻,應該喜大普奔、載歌載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想象一下,如果4億人將每月3000都毫無保留地花個循環的強勁力量將帶的大循環,前景不可謂不好。有些事就是白巖松先生的一廂愿,他忘了自己曾經怎麼過的苦日子,要麼他本沒有過過苦日子,不然,不會張就來。標準來了,這個標準是不是國家標準,不清楚。但是,應該是專家的指導標準,白巖松特別認可該標準。可算是明白了,專家的標準就是標準,自然而然了白巖松口中的標準。專家的標準是以什麼依據來核定的呢?專家沒有詳細解答,聽眾很疑。畢竟很多人沒有到進中等收的某種收獲,或者說是幸福。眾所周知,3年新冠疫防控,經濟下行的力傳導給各行各業,社會整下降且不穩定。明白人似乎想清楚了一件事,4億人有可能被中等收了。中國有一種現象,被平均的邏輯風行天下,當然,被中等收也是可能的。白巖松發出了靈魂深的拷問:“4億中等收人群為何拒認現實?”專家尚有些實在:“多數剛門檻,經濟脆弱,不敢大消費。”白巖松繼續追問:“手里有錢卻不敢花,為何?”主持人、專家有些何不食糜的幽默,不知人間苦,裊裊煙火難。月收3000多嗎,還真不多。3000能做些什麼,又能干些什麼?難不為了提振經濟全吃了,全部消費了,對家庭未來,家人健康,孩子上學,房貨車貸不管不顧了嗎?每個個都過得的,花一分錢想了又想算了又算,該不該花又怎麼花。白巖松和專家沒有賺錢之苦,沒有花錢之憂,他們作為高收以戲謔的口吻刺激所謂的中等收。這樣的對話和解讀無法引起共鳴,只會中4億人的傷心,所以,更多的是傷害。出水才見兩泥。生活不是表演,不是以口才論高低,口吐蓮花不能創造出好生活。公眾反白巖松張口就來,如果對話之前在心里打個轉重新編輯一下,更多的近人心溫暖人心,聽起來也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