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下的心理挑戰與社會困境

隨著疫防控時間的拉長,人們的心理承能力和忍耐程度也在到嚴峻考驗。就像沙中的沙一樣,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疫已經持續了三年,第一年是發,人們心中帶著小小的恐慌;第二年是迷茫,期盼著疫早日結束;而到了第三年,人們開始抱怨,焦慮,不知道這場疫何時才能結束,到無盡的煎熬。此外,核酸檢測、封控措施的反反復復也讓人到異常不安。這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導致更多的發牢和抱怨。即使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被無限放大,這都是因為人們在家閑著沒事干而煩悶。需要明確的是,疫防控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病毒傳播,而不是為了防止人們的活。一直以來,都是“人民至上”,而不存在所謂的“防疫至上”。然而,一些地方卻濫用權力為難群眾,導致防疫工作走向了極端。一些地方借防疫之名“層層加碼”,濫用權力,給群眾制造了困難。表面上看是為了防止病毒傳播,實際上卻是在封控下群眾利益和民生訴求,隨意干涉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更有甚者為了自保而漠視他人的生命,這不僅損害了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也傷害了老百姓的心。更有甚者,一些人還借機牟取疫財富,這種現象比疫更讓人心痛。因此,人們當下的無奈和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防控措施都是為了讓社會盡快恢復正常,讓生活早日回歸正軌。現在的疫防控并不是簡單的“盲目封鎖”。因此,防疫工作并不是簡單地把人們封鎖起來,而是需要更多地聽取群眾的聲音,真正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隨著病毒毒逐漸減弱、傳播特點出現變化,我們應該堅持“態清零”,更加注重“科學準”,實施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實優化的二十條措施,不斷迭代防控舉措。每一次調整都是基于客觀規律,尋求最優解,而不是一味地“一放了之”或“一封了之”。一些地方誤解了這一點,導致了對政策的誤讀,降低了政策的權威。在某些人看來,疫防控就是各自雪中送炭,不管其他地區的況如何。這樣的“流管理”必然會導致“一地生病,多地吃藥”,沒有解決問題的實質。對于應該如何逐步前行并不停止,如何更科學地進行防控,以及如何更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目前還沒有形明確的“組合拳”。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該更多地保持耐心,積極配合國家做出的每一次調整,因為如果我們連國家都不相信,那還能相信誰呢?我們必須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步調平穩、不節奏,一定能在不久的將來平安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