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年輕人群中開始出現一種現象,即“斷親”,表現為不愿意回家過年、排斥舉辦婚禮以及沒有親戚的聯系方式等。這表明在當代社會,傳統的以緣為紐帶的親關系有逐漸淡化的趨勢。那些決然“斷親”的年輕人,都有著相似的經歷或故事:在親緣關系中得不到正向的關系和實際價值,因此作出了斷舍離的抉擇。早在2022年,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發表的一篇名為《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的論文,其中的數據也佐證了在90后、00后群里,“斷親”為一種社會常態。那麼,“斷親”的背后,是出自于怎樣的心理需求和社會關系的變?這種新的人際關系與邊界代表著當代年輕人怎樣的心世界呢?正觀新聞記者聯系到了幾位經濟條件迥異,格不同,但都在經濟獨立之后選擇“斷親”的年輕人,聆聽他們的故事。

這其中包括30歲的新一,現居武漢,從事酒店管理工作。的故事普通得像千萬個孩的影。新一出生在湖北孝,父親因工作緣故常年不在家,母親充當著家庭主婦的角,照顧和弟弟長大。在20歲那年,正在武漢讀大二的新一在母親的勸說下選擇輟學,前往外地打工。為了家人不斷地付出,甚至到了往日種種道德綁架都不再忍的地步。直到在2018年暑期,父親在酒后當著所有人的面,給了新一一耳,打破了心中稀薄的分。這一幕讓終于下定決心,連夜逃離了家,結束了三十年的委屈和不甘。而現在,已經可以平靜地提起這段痛苦的日子,甚至覺得,父母不單單不,也不弟弟,甚至他們也不自己。這種經歷讓意識到,不再需要這樣的

另一位是30歲的娜,現居深圳,從事風險投資行業。在23歲時決定斷聯,因為和家里存在本矛盾,即父母重男輕。在長過程中,深刻到父母的偏心,甚至在工作之后的一次生日,父母各自給轉了200元的紅包,直接睡覺了,父母聯系不上才發現竟然沒有邊任何朋友的電話。之后,父母質疑送的禮不夠,甚至在談到買房的事時,問母親要首付,卻被告知要自己還貸款。這種不公讓意識到,不再需要這樣的。這一年間,創業、學車、功拿到駕照,做飯、健、獨自一人去旅游,這些經歷讓逐漸接了自己的狀態。

這兩位年輕人的故事,展現了他們在面對家庭關系的掙扎時,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再需要那種不公正的。他們選擇了斷聯,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也讓我們思考,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心世界的獨立和自我價值的認知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親關系,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心世界和獨立生活。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示,也讓我們更加關注當代年輕人的心世界和社會關系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