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頻繁出現了“虛擬綁架類”詐騙案件。這些案件中,詐騙分子通過電話或互聯網冒充公檢法機關、移民局、使領館工作人員,編造留學生涉嫌違法犯罪的事實,以此來威脅和欺騙留學生及其家人,索要高額贖金。這種詐騙方式的設計是如何心策劃的呢?那麼海外留學生應該如何加強自的反詐防護呢?記者進行了調查。
最近,上海市靜安區的一對夫婦向當地派出所報案,稱收到一名福建口音男子的電話,聲稱綁架了他們在東亞某國留學的兒小王,并要求支付130萬元贖金以保證的安全。接到報案后,警方一方面安了夫婦的緒,并指導他們與詐騙分子周旋。同時,警方迅速聯系到小王所在學校的老師,并委托他在當地報案。經過9個小時的努力,小王的母親接到了學校老師的電話,稱警方已經找到了小王,并將帶回警局作筆錄。
小王回憶說,接到了一個自稱來自“大使館”工作人員的電話,告知涉嫌信用卡詐騙案,并要求配合上海警方的調查。小王相信了對方并配合了他們的要求,拍攝了自己被捆綁的照片,并發送給了對方。幸運的是,在多方努力下,這起詐騙案被功識破。
近期,上海、浙江、江蘇、安徽、蒙古、青海等多地的警方都發布了涉及“虛擬綁架”的案件信息或警提示,涉及的詐騙金額從100萬元到1500萬元不等。一些駐外使領館也在方微信號上發布了有關“虛擬綁架”的預警信息。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九支隊報綜合大隊大隊長馬濤介紹說,“虛擬綁架類”詐騙是一種專門針對留學生群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是傳統“冒充公檢法詐騙”的升級版。詐騙分子利用留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信息不對等的特點,心設計了一系列的詐騙手段。
上海市反詐中心對2022年以來涉及的境外留學生被騙案件進行了分析,發現害留學生的平均年齡僅為22歲,最小的只有17歲,主要集中在“00后”年齡段。害者從出國到首次被騙的時間最短僅為1天,超過一半的被騙者在6個月遭遇了詐騙。
記者采訪發現,詐騙分子在非法獲取留學生和家長信息后,通過洗腦、偽造被綁架場景和制造失聯的手段進行詐騙。
首先,詐騙分子會通過冒充移民局、警察、海關等工作人員,發送虛假的“逮捕令”、“通緝令”、“傳票”等文件,以此威脅留學生,并要求他們將錢、虛擬貨幣、禮品卡等轉賬到指定賬戶。為了讓留學生失去理思考的能力,詐騙分子會通過長時間通話或要求害者不間斷匯報況,或以家人安全相威脅,對留學生進行“暴力洗腦”。有些詐騙分子甚至搭建了虛假的公檢法機關網站,引導留學生自行查詢到虛假的文件,以此對他們進行神和行為控制。
其次,詐騙分子會騙留學生拍攝錄制音頻、視頻、圖片,偽造被綁架的場景,以此來攻破父母的心理防線。例如,在今年4月,上海靜安分局破獲的一起詐騙案中,詐騙分子冒充“移民局工作人員”,對留學生賈某進行了深度洗腦,并要求拍攝了一段匪夷所思的視頻。在視頻中,賈某披頭散發、著破損上,哭喊著求救。類似的手法還有一起發生在象山的詐騙案,詐騙分子通過AI語音合,偽造了一名在英國的留學生聲音,企圖騙取其家長100萬元的贖金。
最后,詐騙分子會制造失聯的假象,防止公安機關、家長、老師等與留學生取得聯系。他們會騙害人出通訊賬號和碼,退出所有通訊件,并威脅或導留學生離開住,獨自前往賓館或立即出境,切斷與外界的聯系。然后,詐騙分子會登錄害人的通訊件,聯系其家屬勒索贖金。
為了防范這種詐騙行為,有關部門建議加強對留學生群的反詐教育,提升他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增強他們在遭遇詐騙時的應對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海外留學生應當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妥善保管好護照、份證、電話號碼、銀行賬號和碼等重要資料和信息,并提醒親友注意防范冒名欺騙。如果發現個人信息外泄,應及時更改碼、調整賬戶。
馬濤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加強留學生群在境外的反詐宣教。他建議與基層社區建立相關工作機制,通過“點對點”的針對宣傳來提醒即將出國的留學生和家屬注意防范詐騙。在留學生出國的出境關口,公安機關可以聚焦當前針對留學生群的新型詐騙手法進行宣教,告知他們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或社件辦案,也不會要求轉賬或提供個人信息等,以此提高他們的警惕。
上海譽嘉律師事務所主任田原表示,留學生和家長應當增強遇到詐騙時的應對能力。如果留學生收到可疑電話,應保持冷靜并立即掛斷,并通過方渠道與中國駐外使領館、學校或當地警方聯系求助,并及時告知家長相關況。家長如果收到可疑的綁架勒索電話,應立即向警方求助,并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取得聯系,切勿輕信他人或轉賬匯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