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震救災仍在持續,但隨著災畫面的披,許多土坯房和瓦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引發了人們對富與貧的反思,也引發了對專家和人均收的批判。作為一個資深的農村人,我只能說這些人或多或有點孤陋寡聞。

關于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土坯房和瓦房的問題,姑且說兩句可能城市和年輕人不太了解的話吧。首先,作為一個剛貧的國家,一個貧富差距大的國家,還存在不發達地區,有瓦房、土房、窯都是正常的。這不僅要看到我們對發展的,也要看到國家在人民生活中所做的努力。不要一天反思掛邊,屁事不做,更不要剛剛吃飽穿暖,就對國家抱怨。別忘了八十年代剛剛能不肚子那時的條件,別忘了這四十年的發展是怎麼來的。

其次,對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觀察需要有深的了解。你既要看到危房,也要看到在外奔波的人,在家留守的老人和荒廢的土地,進而去思考、去爭取。現在鄉下危房、棄房到都是,這未必意味著貧窮,也許恰恰代表著富裕后的一種悲哀。鄉下一天天融大自然的廢墟是城市化的后癥,是急待解決的農村發展問題的影。

這照片是我的老家,建于1980年,房齡43年。已經十五年沒有住人了,應該說在八十年代初這在當地也是建得十分優秀的瓦房。周邊幾乎所有無人居的民房都已經垮塌了。我家的房依舊立,石板未壞,泥和草做的墻壁還是原裝貨。這都得益于堅的地基。

看著城里老人們去世后,草草辦了喪事,匆匆運回鄉下安葬,多不是個味道。我們這些從鄉下進城的人,還是有回鄉養老,栽花種菜的結的。在中國,老家一直都是和祖墳聯系在一起的。在火化的時代,沒了老家,沒了戶籍,祖墳被忘也就三兩代的事,這會不會是中國倫理和傳統的危機呢?祖宗和祖墳在火葬和土葬間朝不保夕,火化可以毀掉人的,但不應該毀掉脈和家庭文化的傳承。

農村建房的種種限制使得有的人想建不能建,想住不能住。垮塌的老房何曾不是很多人的心痛,何曾不是那道搖搖墜的民間傳統文化脊梁呢?建房制度改革如果跟不上,就會白白浪費國家的村村通投

因此,我真的很想把房拆一部分,利用自己僅有的戶籍,建一棟可以傳承的堅固的小樓。既適應未來城鄉兩宜的生活方式,也兼顧祖墳祖宗祖業的傳遞。然而事總不那麼如人愿。這房子畢竟是父母的心,質量還那麼好,拆了可惜。更關鍵的是,我問兒子和兒媳將來有沒有打算回鄉下度假什麼的,結果是沒有把握。于是,這房子依然佇立在山凹之間,到底是代表貧窮,還是代表了對祖業斷代的心酸呢?作為一個和行政錯而過的人,真心希國家能夠早一點正視農村發展的種種問題吧。